「煙火氣」回升 打開國門拼經濟

2023-01-03 00:00

剛剛過去的二○二二年,對國家而言是驚濤駭浪的一年。尤其年底全面放開防疫措施,新冠疫情在全國大爆發,醫療系統面臨極限挑戰,所幸的是各地的生產、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復,「煙火氣」回升。當務之急是把重症和死亡率降下來,加強疫情透明度,平穩有序地開放邊境。相信再經歷兩個月的「陣痛」,內地能夠逐步走出疫情陰霾,打開國門全力拼經濟。

套用一句老掉牙的話,二○二二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有歡笑,也有悲傷,有高光,也有暗淡。年初成功舉辦北京冬季奧運會,冰雪健兒馳騁賽場;俄烏戰事爆發,地緣政治危機蔓延,世界經濟整體復甦乏力;上海爆發疫情封城三個月,全球供應鏈震盪;神舟十三號、十四號、十五號接力騰飛,中國太空站全面建成;中共二十大召開,最高領導人展開第三個任期,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年底突然全面放鬆防控,疫情猶如海嘯席捲神州大地……
震盪療法 短期內七億人確診

回首過去一年,變化之劇令人錯愕。尤其是年末疫情防控政策大幅調整,變化節奏之快出乎很多人意料。這一調整是順應民意,順應潮流,也是經濟壓力之下的選擇,但短期衝擊正在顯現,數億民眾感染,醫院人滿為患,火葬場大排長龍,應驗了「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大疫三年,有太多的唏噓,也有太多的經驗教訓。國家以「動態清零」打贏了上半場戰役,既保護了國民健康,又保證了經濟增長。但隨着病毒出現變化,Omicron具有高傳播特性,防疫成本愈來愈高,地方對防控層層加碼,民眾自由受限,次生災害不斷,經濟重創,市場信心低迷,「清零」還是「共存」撕裂社會。

最高領導層權衡利弊之後,終於在年底作出二○二三年一月八日重新敞開國門的抉擇,取消對入境旅客進行嚴格隔離的要求,內部則「全面放開」,包括取消核酸檢測、取消跨省人員往來限制、輕症居家隔離等等。這實際上就是「與疫情共存」,顯示面對疫情必須尊重科學,只有透過疫苗與感染才能與新冠病毒「較量」,人不一定能勝天,不能靠「不惜一切代價」等口號。

這種「震盪療法」是痛苦的,是殘酷的,短短一個月已經至少六、七億人確診,當中不少人備受煎熬,求醫無門,每天都傳出有科學家、藝術家、學者、退休高官辭世,而且目前仍處於重症高峰期,並且正在向農村蔓延。
「陽康」出關 石家莊萬人空巷

另一方面,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感染人數已接近尾聲,「陽康」(陽性康復者)們重回正常生活。多個城市元旦跨年夜出現人潮,上海外灘再現武警「拉鏈式人牆」,武漢、石家莊更是萬人空巷,三亞旅遊爆棚,多個景區人頭湧湧,網友感歎「熟悉的煙火氣回來了」。

時隔三年,中國再過幾天將正式打開國門,恢復人員往來,但美國、日本及歐洲多國相繼宣布將加強對中國旅客的入境防疫措施。對此,應以平常心待之,畢竟中國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國,防疫步伐長期與外界不同,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與此同時,目前官方公布的每天幾千宗確診、零星死亡個案,與現實有較大的差距。雖然這是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及標準不同,但要消除外界疑慮,還應該增加疫情訊息的透明度、準確度。

不管如何,內地已經打破了新冠病毒的困鎖,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曙光就在前頭」。二○二三年,是中國的復常年,應該集中精神搞建設,千方百計提振市場信心,真正把經濟恢復發展起來。經濟搞好了,人心舒暢,社會才能穩定,亦無懼外部風高浪急。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