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漸入直路 方便「打針團」來港利大於弊

2023-01-10 00:00

本港與內地恢復通關後,連續兩天均未用盡通關配額,而且也沒出現預期般大量內地客湧港搶購藥物和打疫苗的情景,兩地跨境人流仍有一段日子才能恢復到疫前水平。港人應認識到通關後內地旅客未必一定蜂擁而至,並重新思量如何展現好客之道,讓對方願意不斷前來旅遊消費,加快兩地經濟復甦和發展步伐。

在恢復通關前,本港藥房的退燒感冒藥被搶購一空,上海復星醫藥更在網上登廣告,宣稱與香港醫療機構和診所達成合作協議,可安排內地人來港接種復必泰二價新冠疫苗,收取二百九十九元人民幣預約中介費,疫苗費用另計,估計由一千四百元至逾三千元不等。事件引起一些不明就裏的港人不必要恐慌,擔心內地旅客在通關後湧現,不但令本地藥物短缺雪上加霜,還可能佔用市民疫苗,甚至引爆新一波疫情,令公共醫療系統負荷爆煲。
人流不似預期須棄「躺平」心態

隨着通關正式落實,這些憂慮看來是杞人憂天。首先,從經陸海口岸過關數字顯示,前天北上數字由原先公布的逾三萬三千人次下調至逾二萬八千人次,昨天截至下午四時的北上數字僅一萬九千人次,遠低於每日六萬個配額。至於南下通關數字由前天的一萬四千多人次降至昨天逾九千人次,但當再拆細前天南下的群組,內地客僅佔二千多人,其餘全是港人。此外,過往是內地旅客和水貨客聚集的上水一帶,市面淡靜,人流稀疏,而內地人來港打疫苗也未見踴躍。

通關人流不似預期,因內地正在爆疫,不少市民憂慮現時北上隨時有染疫風險,加上目前距離新春尚有十二天時間,之前已苦候三年,也不在乎多等一段時候,待疫情高峰期過後才回鄉更安全穩妥,故大家都在抱觀望態度。

同時,內地政府也明白到港人的憂慮,為免大量人流湧現擠佔本港資源,故不急於放人出境,並透過來港通行證的簽注,控制南下人流,務求讓通關在有序、安全、穩妥下進行,使兩地政府可從容應對,有足夠時間逐漸加大交通運力。

事實上,通關以慢熱速度開展利大於弊。首先,內地旅客南下人流不似預期,相信會讓商界和市民從通關便有客來的「躺平」心態中驚醒過來,要重新吸引內地旅客來提振本港經濟,不但要提供更多購物優惠,更要改變之前對內地人的偏見,讓對方產生賓至如歸的新體驗。

本港私營醫療機構與內地中介合作,提供一對一專業醫療諮詢,由專人陪同接種,協助預約通關名額,代訂酒店及機票,並安排專車由香港口岸送到診所或醫院接種,即使收費並不劃一,但一條龍式服務,務求讓內地旅客感到物有所值。私營醫療機構推出預約打針服務,因內地人只能接種滅活疫苗,無法獲得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但專家認為必須溝針才能提高抵抗力,正是覷準箇中有很大商機,而且還為客人代訂酒店,讓對方可愜意地留港過夜和消費,無疑可帶動酒店、旅遊和零售業,有助本港經濟快速復甦。
解說打針不擠佔港資源釋疑慮

為釋除市民疑慮,私營醫療機構和港府應不厭其煩地講清楚,內地旅客來港打針絕不會佔用香港醫療資源,因他們所接種的二價疫苗是自費,是在不影響本港市民接種下進行,且並非所有內地人都能接種,須已打了兩針,若最近確診的須等三至六月才能接種。

內地人對來港打針感興趣,正正反映對mRNA疫苗需求大,但內地卻沒有替代品。現在香港打開大門迎接內地旅客重臨,當局更應把握這個契機,既可解決內地人對mRNA疫苗的需要,又不會擠佔香港醫療資源,有助改變中港民眾對彼此間觀感,更可幫助本地醫療機構和內地中介賺錢。隨着「打針團」人流增加,帶來活水,刺激經濟之餘,又加強兩地恢復正常往還。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