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難解經濟沉疴 還須遏通脹谷消費

2023-01-01 00:00

新年伊始,回顧去年是悲喜交集的一年,突如其來的第五波疫情不但煞停通關進度,更重創本港經濟,猶幸內地上月大步走放寬防疫措施,並宣布本月八日開關,令本港全面復常乍現曙光。惟疫情反覆,加上通脹、外圍需求疲弱,復甦之路並非坦途,當局須迎難而上,並繼續對企業提供適度支援,助其適應過渡至全面通關。

去年疫情發展讓港人揪心和難忘,沒想到兩名空少違規外出用膳卻引爆第五波疫情,確診人數以幾何級數爆升,出現大批長者瑟縮公院外等候治療、染疫不治等一幕幕令人心酸的場景。中央主動出手,不但提供抗疫物資,還派醫護來港支援,並派人助建方艙醫院,才讓疫情穩定下來。可是,香港為此付出沉重代價,逾二百五十萬人確診,一萬一千四百多人染疫死亡,全年GDP出現負增長。
外需疲弱港出口難言樂觀

新一屆政府上台後,採取先通國際關,再通內地關策略,逐步對防疫鬆綁,隨着內地上月底突然宣布開關,港府亦全面撤銷餘下社交距離措施,只保留口罩令,令香港在新一年打通內外關,有助刺激旅遊、零售市道,讓經濟重拾活力。

通關消息無疑改變了市場氛圍,但香港經濟正如大病初瘉的病人,出現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現象,沉疴不會因通關而一下子頓瘉。通關意味來港旅客將大增,但短期難以回復到疫前每年五千萬入境人次,因封關三年,旅客大減,航空公司和跨境旅遊巴士公司均大裁員,大量機組人員、旅巴司機、旅行社導遊和領隊都轉行,業界難以短期增聘人手。更何況旅巴在露天日曬雨淋,機件老化或報廢,亦難以短期投入服務。

本港經濟還面對通脹這個隱憂。過去一年,俄烏戰事導致國際能源價格飆升,儘管西方對俄羅斯石油實施限價令,但俄羅斯對西方禁售石油,不排除進一步減產來推高油價。再加上內地恢復通關,隨着生產恢復,對能源需求亦隨之上升,料能源價格有上升壓力。儘管香港通脹僅百分之一點八,但水電煤通脹率卻高達百分之十四點三,帶動電費、巴士、渡輪、的士輪流加價。

伴隨通脹而來的另一個隱憂是全球消費需求萎縮,對作為外向型經濟的香港相當不利。歐美為壓抑高通脹而不斷大幅加息,但薪金並沒有相應增加,而當地衰退風險正在上升,不少民眾為此減少開支,對進口貨品需求大減。這導致去年出口下跌,今年出口亦難言樂觀。

港府疫下持續以赤字預算應對,令財政儲備將減至八千億元,而今個年度財赤或高達一千億元,當局切勿因通關在即而貿然中斷逆周期措施,因今年經濟形勢仍嚴峻,新預算案有必要預留資源撐企業、例如繼續推中小企融資擔保計畫,協助旅巴公司取得資金維修巴士或添置新車,以應對未來旅客增加;繼續派電費補貼以紓民困。面對歐美市場外需疲弱,當局要加大力度開拓東盟、中東市場,並應考慮繼續派發電子消費券,鼓勵市民本地消費,提振經濟。
內地穩增長政策助力港復甦

同時,當局應把握通關契機,再舉辦多場大型金融會議、展覽和體育盛事,向海外宣傳香港已經回來了,並善用背靠祖國的優勢,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海內外企業和人才看到內地和本港機遇無限,願意來港投資和發展,補充人才之餘,更有助落實創科發展和再工業化政策,加快本港經濟轉型。

通關不能一蹴而就,只要能有序推進落實,而內地又成功控制疫情,在穩經濟、穩增長、谷內需等政策出台後,相信內地經濟將成為環球最大亮點,對資金和人才有虹吸作用,而香港發揮其獨特優勢,亦可從中得益,帶動經濟復甦。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