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醫生不容緩 須敢破保護主義

2021-10-22 00:00

立法會昨三讀通過引入海外培訓醫生的《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修例後在指定醫學院畢業的海外培訓醫生,於公營醫療機構工作五年,並符合特定條件,就可免試執業,而在海外受訓的港人亦可申請回港實習及考試。經過多年的爭論,香港終於突破了輸入海外醫生的屏障,雖然前路仍不會平坦,但總算為紓緩醫生短缺的大難題邁出積極一步。面對急速增加的醫療需求,醫護人手不足正愈趨尖銳,如果政府還不落重力去應對,醫療系統「爆煲」為時不遠,而首先要做的,是敢於衝破醫界保護主義,縮短引進海外醫生的時間,並加大數量。

出手遲星洲十年 瀕爆煲邊緣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月前指出,特區管治者必須有效破解幾個存在已久的大問題,醫療僅次於住房與就業,排於第三位,可見中央也看到這問題的嚴重性,如果不妥善紓解,深層次矛盾便會激化。事實上,醫療服務遠遠落後於需求的情況正急劇惡化,隨着社會老齡化,患病須治療的人數激增,但醫護人手卻不增反減,公營醫療機構捉襟見肘,醫護窮於應付洶湧而至的病症,長期超負荷,結果大批人才流去私營機構,形成愈演愈烈的惡性循環。

如果政府甚麼也不做,到二〇三〇年時,香港醫生將缺少一千六百一十人,而公營醫療機構是重災區。這已是保守估計,若近期的移民潮和轉工潮持續,數字會更駭人,結果是排隊等候治療的人龍愈來愈長,許多病人未輪及便去世。危機已逼在眉睫,政府再不能怯於部分醫療界人士的抗拒,而繼續瞻前顧後不敢出手。

政府今次下決心進行法例修訂,打開輸入海外醫生的缺口,總算有了突破,但比起新加坡,足足遲了十多年,如果當年港府能早着先鞭,今天情況未至如此惡劣。在二〇〇七年時,新加坡每千人只有一點六個醫生,為增加醫生人數以應國民所需,政府毅然放寬對引入海外醫生的限制,十年後每千人增至二點四個醫生,這段時間每年輸入的海外受訓醫生達五百多名,是香港的二十倍,這類醫生佔了全部醫生四成多。

除了醫生總數不足,香港另一問題是醫生分配不均,在公私營機構服務人數是一半一半之比,而新加坡則是六十四比三十六,顯示公立醫院醫生的短缺情況尤其嚴重,已到了「爆煲」邊緣。

政府須強力主導 敢於捋虎鬚

雙城比較有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有效解決問題,政府必須強力主導,當確定了方向和方法,就動用最大能量闖過難關。過往政府處處顧忌傳統勢力的反對,不敢捋其虎鬚,結果拖拉十多年,令問題愈積愈深。如今政府終於改變了思維,邁出修例的重要一步,雖然遲了,但方向正確,值得大力支持。

當然,引入海外醫生並不等於降低醫療水平要求,政府須與業界定出一套周全的質量監察機制與程序,保證海外受訓的醫生與本地醫生的質素無異。這方面,新加坡行之有效的經驗可以借鏡,公眾毋須過分憂慮。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