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電顯能耗兩難 須進行深層改革

2021-10-02 00:00

中國東北地區突然限電、停電,嚴重打擊民生,引發外界關注內地拉閘限電問題。事實上內地多個省份早在夏天已對工業實施限電,現在問題擴散至一般民生供電。現時大半個中國實施各種限電措施,導火線是電力供應不足和煤價飆升,但背後潛藏改革重大難題,包括電費改革左右為難,以及地方政府對能耗雙控政策陽奉陰違。

包括東北地區在內,內地已有二十個省實施不同程度的限電措施,如廣東早在五月已開始限制工廠用電,初時是「開五停二」,近日惡化至「開三停四」。限電措施除直接影響經濟外,更因高耗能、高污染的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是重點限電停產對象,導致原材料價格急升、供應短缺,窒礙中下游行業,並帶來滯脹威脅。

發電要增效 免挫傷經濟

內地電力供不應求,表因是東南亞疫情持續,不少外商將定單轉往中國,令中國今年首八個月電力需求暴增百分之十五,而電力裝機量只增長百分之九點五,且因中國有七成電力來自火力發電,對煤炭需求急增百分之十一,但煤炭產量只增加了百分之六點一。

在表象下,還有一個更深層原因,就是火力發電廠不願增發電。今年三月以來煤價已升六成半,但發電廠售電給電網的價格卻嚴控不能變,導致電廠每增發一度電虧損人民幣一毛,故不肯將機組全開,否則每家電廠每天虧蝕逾百萬元。

對此,中央已緊急決定增加煤炭進口、加強天然氣供應,並敦促煤電氣電機組應發盡發。要解決供電不足,還須面對電價改革,要讓電價反映煤價等成本波動。中央在年中時已放風要調高工業電價,還擬增加居民用電價格,此因目前居民用電價格只有發電成本約一半。然而,內地公用事業如水、電、暖氣向為壟斷經營,效率不高,並任意將高成本轉嫁給居民,現在若再加價,勢必引起民眾反彈。

中央的電力改革,不能只是簡單地改變固定價格做法,將電價與成本掛鈎,容許電價浮動,而必須敦促電力公司改革,增加電力系統效率和降低發電成本。當然這些都困難重重,但只將成本上升、煤炭價升轉嫁給工廠和居民,挫傷經濟、引發社會不滿,其害處可能比固定電價更大。

此外,今次大半個中國拉閘限電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改革難題,就是如何敦促地方落實能耗雙控。所謂能耗雙控,即要控制能源消耗總量,亦要控制能源消耗強度,即每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量。中央自十一五規劃(二○○六年至二○一○年)起,每個五年規劃都定出能耗指標,要求每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在五年內減少約百分之十五。最新的十四五規劃(二○二一年至二○二五年)亦要求每單位GDP能耗降低百分之十三點五,並以此定出各省市能耗雙控指標。

為加強監督地方,今年雖是十四五的首年,中央在年中發布上半年各地能耗報告,將十九個省份列入一級、二級預警,令多省急忙拉閘限電。

監控有必要 不可一刀切

中央要嚴格執行節能減排,因內地高耗能只會推高能源價格,中國工業生產變成只為資源國作嫁衣裳,且高污染亦遺害中國後世子孫,而且中國還要面對愈加嚴厲的國際批評,指中國要對全球氣候暖化負一定責任,因中國去年在碳排放、用電量皆全球第一。雖然這種批評並不公平,因中國人均用電量在全球排六十九,並只是美國人的三分之一,但中國承諾力爭在二○三○年前實現碳達峰、二○ 六○年前實現碳中和。

要達到減排目的,中央就必須加大監控各省。各省多年來對能耗雙控目標陽奉陰違,尤其去年因疫情打擊經濟,有省市不顧後果地加快上馬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工廠,導致今年能耗不跌反升,背後仍是爭GDP、爭政績的心態,在中央預警後,又進行運動式一刀切拉閘限電,損害民生,更是部分地方政府管治能力不足的表現,這些都是中國改革的大難題。

限電暴露了中國電力改革不足,也凸顯地方管治效能問題,反映改革開放仍荊棘滿途,然而憑着中央的堅定意志,相信困難終可克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