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除「政治瘤」 管治可通經脈

2021-03-15 00:00

全國人大會議為改革香港選舉制度定出框架,特區管治將邁進新時代。港澳辦常務副主任張曉明日前在記者會上,把這重大舉措比喻為「做微創手術」,確很貼切,香港政局經過多年不正常發展,已衍生出「政治腫瘤」,嚴重挫弱政府的管治機能,以致施政效率低降,解決民生問題乏力,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極壞影響,中央今次果斷正本清源,相信可把「瘤」切除,令特區管治重獲高效運作的能量,政府解決難題將得心應手,而獲益最大的,是長期飽受政治困擾的廣大市民。

政府困於怪圈 施政弱化

由二○○三年反對二十三條立法開始,反對派和激進勢力愈來愈掌握一套「玩抗爭」的策略,就是不斷在議會內外給政府製造壓力,對重大基建與民生施政,都大力唱對台、設路障,藉着永無休止的反對行動,鞏固自己的票源,為贏得選舉開路,而政府推行政策卻因而舉步維艱,民生問題遲遲不能解決,導致誠信與形象日益低落。這劣勢又被反對派和激進勢力利用來上位,結果令管治陷入惡性循環,不斷弱化。

他們食髓知味,愈玩愈盡,不惜將攻擊施政的層次提高,甚至達到挑戰主權原則的紅線,更藉此挑起民眾與內地對立的情緒。例如反對興建高鐵站,最初是由環保問題出發,但到近年轉為強烈反對「一地兩檢」,為此揑造虛假事實散播恐慌,以致興建高鐵站的決定一波三折,曠日持久。這情況同樣出現於土地開拓、增建新市鎮、引入海外醫生、推動智慧城市等問題上,許多政策因此膠着,議而難決,決而難行。

這種「攬炒式」戰術,在佔中後變本加厲,立法會成了戰場,拉布與粗暴衝擊乃家常便飯,政府被困於怪圈走不出來,窮於應付政治內鬥,根本無力處理經濟民生事務,許多計畫被逼束諸高閣,甚至胎死腹中。

扭轉畸形生態 重振效率

面對來自激進陣營和利益勢力的明槍暗箭,官員做事動輒得咎,為迴避壓力,唯有不做不錯,息事寧人、結果「避難」成了官場主流文化,不少公職人員情願故步自封,不敢硬闖創新,以致施政效率每況愈下,士氣也日漸低落,部分能幹官員因而萌生離心。

今次中央大刀闊斧為香港政制動大手術,將為特區政府切除上述畸形政治衍生的「腫瘤」,打通施政經脈,在新的選委會和立法會組成下,別有用心的政治干擾與阻力將會大減,政府與議會回復良性互動,各方齊心合力解決民生重大問題。隨着政治生態發生根本改變,政府管治的效率與質素可望提高,香港將進入以民生經濟為本的嶄新時代。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