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修補後 要解民生大難題

2021-03-09 00:00

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日前會見港澳政協委員時,提出了「三個階段」的說法,指出在實施《港區國安法》制亂、完善選舉制度堵塞漏洞後,就要花大氣力解決經濟民生的深層次問題,縱使難度很大,但總要有解決的開始時候。這段說話不僅是對特區的期望,也是實實在在的責成,當前面的種種政治路障清除後,政府與從政者再沒有理由像過往那樣,遇難退避,議而不決,拿不出有效辦法解困,讓市民繼續失望下去。

政府作繭自縛 被牢拖後腿

特區政府過去施政舉步維艱,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弱點。回歸以後的一段長時間裏,反對派為了積累政治籌碼,圖在選舉中奪取席位,不斷衝擊政府施政,凡有政策出台,就設置無數障礙,利用群眾運動和議會程序,強拖政府後腿,以致決策要過無數關卡,寸步難行,經過漫長爭議後,到頭來政策變形走樣,甚至無疾而終。

在佔中和反修例之後,情況更加惡劣,反對派為保選票與「黑暴」和激進勢力連線,把立法會變成上演「抗爭騷」的舞台,用盡手段令議會停擺,癱瘓政府運作,許多重大民生政策陷於泥沼,根本無從解決。

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基本法》定下了行政主導的原則,但政府過分遵循港英時代遺留下來的行政規章,自定了一套又一套程序,而且不斷強化、嚴格化,結果作繭自縛,令決策愈來愈僵化。反對派窺準政府這一「死穴」,操弄程序出神入化,同時發動社會反對聲音營造氣勢,自己則在爭議中撈盡政治油水,成為贏取議席的本錢。

政府自困於這個牢籠,對重大民生問題一籌莫展,例如香港建屋土地極度不足,政府無力闖難關,卻成立覓地小組進行「大辯論」,結果讓反對派組織搶奪了咪高峰,利益集團則在幕後發功,經過一年多喧鬧,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仍然原地踏步,得益的只是一批趁勢上位的政客。

政制對政府決策的掣肘,除了立法會外,還有區議會和林林總總的諮詢組織。反修例風暴之後,區議會成了激進派的天下,他們運用程序賦予的權力,與立會內的反對派聯手上下夾擊,把民生政策「夾」死。

事事害怕反彈 須重建決心

中央今次決意改革香港選舉制度,立法會與區議會內反對派「大鬧天宮」將難再重演,而選委會擴大之後,利益集團的影響力也會被攤薄,特區政府可以有更大主導權推行政策,民生難題應較易迎刃而解。

問題是,政府也有本身的弱點,就是太顧慮民意,事事害怕反彈,執行時左顧右盼,欠缺勇闖難關的意志,結果變得和稀泥、半桶水,手中有「行政主導」之權,卻沒有盡用。

政府如要落實韓正的期許,解決好經濟民生的大難題,就必須改善這不足,重新建立施政的決心和氣魄,做到事不避難,勇往直前,而這也是廣大市民的期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