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儒家文化传统 「射礼」之道德化育

2020-12-04 10:13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仁」与「礼」是儒家文化传统的内涵,而「礼」又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灵魂。儒学强调要以礼辅仁,即行「仁」之际,务必以「礼」作维系根基,同时更有赖个人道德品格之修为,明德与敬德,是为自己行为负责条件之一。

「射礼」之道德化育

射礼是众多礼仪中的一种,在五礼中属嘉礼。举行射礼,必须配合饮酒礼仪,并且以乐曲协调相节,呈现礼、乐与修德互相结合的果效,充分体现儒家人文精神的发挥与实践。故历代射箭竞技的学习,都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影响所及,时至近代,我国的邻邦如日、韩的武士道及儒学教育对射艺仍然极度重视。至于射箭正式列为奥运竞技项目乃始于一九○八年,虽然说一六七三年英国已举办方斯科顿银箭赛,并于一七八七年成立皇家射箭协会,但其年代上距我国射礼在上层社会之推行,仍相差二千多年。回顾射礼历史,文献所保存之习射礼仪,堪称超凡国粹,值得国人珍惜。

古代高等教育的推行,极为重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培训,士子学习「射」艺,是六艺中一门必修的学科。而六者当中,「礼」、「乐」二者关系尤其密切。《礼记.乐记》强调:「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当中即隐含着「文」与「静」两大元素。而礼、乐的相配合,亦是修德者所必须具备的常识。故《礼记.乐记》说:「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如果我们再深入探讨,射仪与儒家文化结合之射礼文化,当中厚积的深邃道德化育义涵,尤其值得我们细加品味。《论语.八佾》: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图为战国青铜器上的射礼图。
图为战国青铜器上的射礼图。

礼乐修德相互融合

是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之间,本应无所论争,又何必在射箭竞技上去计较所谓的胜负呢?但射礼中讲求「揖让而升,下而饮」的仪节,则是以实际行动和论证,强调上述习射礼仪所见的君子风范,与论争不宜混为一谈。今天各项的竞技比赛,强调「友谊第一」,正是「其争也君子」优良古风的遗传。因此古代的诸侯君臣,在贤能选材当中,射箭技艺是一项重要的考核,平时便借助射艺的训练,来达致学习礼乐的目的;而无论身分尊卑,即使是君臣之间的比试,也可以举行如仪,主要是因为射仪必须循礼而行之故。《孟子.公孙丑上》: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离娄》又说: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比试失败,处事遇到阻滞,千万不可怨天尤人,仔细咀嚼「反求诸己」这句话,则有如醍醐灌顶,值得大家慎加思考和自行体会。《礼记.射义》强调: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又说︰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射箭的比试,自然要讲求射者平时的训练,临的平心静气和稳定,亦不可或缺,也是一种德化教育;比试过后,「不怨胜己者」,更是提醒我们要从胜负中学习,是古人对行事立身的感悟,亦可视为训育学子的警语。《荀子.修身》尝说:「礼者所以正身也。」所言至为精辟。

「正人心,移风俗」

总括来说,射礼的举行,除了射仪须按特定程序遵礼而行外,当中进退周旋,持弓待射,以及发而中的之间,已经融合个人怡养性情的修为,省察「反求诸己」的训诫,从而培养君子仁德之风,与《大学》阐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进德育人理念可以互为表里。射礼文化源远流长,内含礼、乐与修德相互融合的精华,不仅是陈述射艺一事而巳,当中蕴藏传统文化的深义与内涵,可以正人心,移风俗。大家明白了「君子之争」与持守「反求诸己」的正道,社群之间一定会藉此达致康和谐好,这是我们深切寄望的。(之一)

张光裕
香港恒生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12月4日教育版专栏「静水深流 文化传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