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栏】课堂上的菜肴与米饭
2020-11-06 10:36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当提到甚么是一个好的课堂,通常的标准都是说老师不要「一言堂」、不要「填鸭式」灌输,要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课堂互动分两种,第一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可通过如分组活动来提升;第二种是师生互动,提升它最常用和经济的就是靠着老师的提问。与小组活动或游戏等不同,提问不用老师事先准备甚么教具,单靠一张嘴就可以,而且得到学生的回应还是即时的。虽然只是靠一张嘴,但别看轻提问在课室发挥的功用。覆述式的问题,可检查学生是否有细心聆听;幽默的问题,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针对性的问题,可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深刻的问题,可启发思考和加深感受。不同类型的提问,达至不同的教学目的。
如果分组、游戏和辩论等多元化活动是课堂上的「菜肴」,那提问题就是「米饭(主粮)」。菜肴可因应场合、季节和口味而有所变化,而米饭则是一年四季都可吃、要吃的。因此,老师在埋首研究如何烹调菜肴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洗好米,煲靓饭」。
何谓「煲靓饭」呢?就是提升米饭的质素。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提问为例。我们最常听到老师在教毕一段内容会问学生:「明白吗?」、「有没有问题?」和「OK?」;当然,这类问题是能让学生有空间表达,而不用在老师的教学中途举手打断发问。然而,当学生被问「明白吗」时,即使学生没有示意不明白,也不代表他们真的明白。因此,老师最好还是要预先想想如何提针对学习内容的问题让学生答,以便能更快捷准确评估学生的理解情况。
「煲饭(做饭)」要讲质,也要讲量。虽说提问有很多好处,但是也不能太多。有一次,我去观一名老师的课,他与学生关系融洽,亦很用心教学,备足课。然而,由于他向学生提问过多,让课堂难以有效进行。他每说几句,就问学生一个问题,四十分钟课堂,他提出三十多个或短或长的问题。整个课堂,像是在闲谈中进行,十分零碎,遑论教学实效。
总括而言,向学生提问题是为了让他们学得好。若然纯粹为互动而互动、为提问而提问,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冯汉贤
作者为中学经济科科主任、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获奖教师、课程发展议会学习领域委员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11月6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