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栏】教育与社会

2020-11-19 12:07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最近数名新入职老师与我交流,问及为何现今的老师要知悉学生属于甚么的社会阶层,这会否侵犯了他们的私隐。他们的提问让我反思过去三十多年的经历,初入行时,老师确实只须周而复始拿着书本和粉笔盒走进课室讲课,返回教员室再批改课业和考卷便完成教学责任。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我们还需要关顾学生的需要和成长。

社会资源充裕、学校人力增加,随之而来便是朝着如何提升教育质素的方向走。大学和师范学院不但协助职前老师作充分准备,亦持续为在职老师提供培训。故此,现今的老师不止聚焦在其教学科目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顾及学生成长所涉及的范畴与影响因素。举一个简单例子,现时教师培训的课程,亦有涉及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社会阶层化便是一个重要的范畴,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身为老师,我们要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基本的是了解他们属哪类别的阶层;这样便可让我们估算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面对的困难。近年学校停课,需要改为网上学习,对于不同阶层的学生自有不同的需要。除了物质资源协助之外,我们是否仍要考虑学生的背景,从而提供学习场所的安排,甚或弹性调拨资源,另聘人手加强网上辅导,藉以协助草根阶层的学子。

分享过程中,我向该数名刚入职的老师提出了一个我们不多察觉的情况。由于教学的书本和材料多为广泛一般性的考虑,在设计上不会作出特别的编排,故常忽略了某阶层学生的经历。老师亦会不经意地把其教学聚焦在中产家庭的生活模式;例如作文的题目为「与家人海外旅游的经历」或「与家人外出晚膳的经历」等,这样便为难了不少基层学生。

故此,不少教育社会学的学者都指出社会阶层会影响学业的成就和教育的机会,当中较明显的是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生活水平。现今的老师是有需要对学生的背景有基本的掌握,务使在培育学生的过程能给予点点的关怀、体谅和支援。

麦耀光
作者为厂商会中学校长,从事中学教育工作逾三十载。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11月18日教育版专栏「校长有情」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