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学生自杀风潮 减压关怀是关键

2023-11-12 00:00

近月学生自杀个案急增,开学后情况尤为严重,由中小学生到大学尖子,均不胜学业压力或未能适应新学习环境,一时想偏而走进轻生的死胡同,给社会敲响警钟。家长和学校不应为了追赶学业进度而增加了学生压力,应多与他们沟通,若发现其受情绪困扰,以爱心关怀来纾解其心中郁结,而政府和一些团体应积极提供支援。

上月中旬一天内,先后有两名大学生分别选择跳桥和吸氦气自杀死亡,8大院校其后发联合声明,呼吁学生重视个人心理健康,自残无助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应找可信任的人倾诉。事件似乎未能引起社会关注,港大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联同多个组织日前举行记者会,提供数据,指8至10月份共录得22宗18岁以下青少年或大专生自杀的新闻报道,当中15人死亡,比去年同期大增1倍;并指该中心的青少年情绪健康网上支援平台同期接获近2万宗求助个案,其中有自残或自杀倾向的高危中学生个案数目,由去年的6.5%增至今年10.4%,高危大专生个案数目则由7.1%增至9.2%,凸显问题严重性。
家长学校勿为追进度添功课压力

学生萌生轻生念头,主要源头来自疫后学业压力。疫情期间学生上网课,难以专注上课,降低学习效率或未能跟上进度,以致成绩普遍下降。疫情过后,学生恢复面授课堂,不少学校催谷中小学生追回进度,家长亦重新为子女安排更多补习,以致功课习作量骤增,又没足够时间休息,当考试临近而自己觉得成绩可能考得不好,产生巨大精神压力。本来学生可以向同学或老师倾诉,可是疫情期间上网课,彼此无法近距离接触,导致关系疏离。疫情过后,再次回到课室,却发现不少同学或老师已经移民,更感孤立无援。

即使是升读大学的尖子也面对同样问题,在校园面对很多新事物,但发现适应不了大学生活,有学生遭来自名校的新同学排挤、欺凌,觉得与人相处有困难,再加上感情问题,在双重压力下易滋生抑郁、焦虑情绪,激发了轻生念头。

在22宗自杀个案中,有18.2%有精神病问题,再配合去年底一项调查结果指19%年轻受访者有抑郁症状,18%则有焦虑症,逾半人从未寻求帮助,更凸显青少年精神健康亮起红灯却陷入无助状态,情况让人堪忧。

要避免这些悲剧再发生,学校和家长都不要过于追赶学业进度,应给予孩子空间和时间适应,切勿因学童成绩稍为不似预期,便加以斥责,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由于学童适值青春期,同样是踏入成长最脆弱时期,情绪容易受到压力而一时冲动做出傻事。因此,家长须小心处理子女的敏感情绪,主动关怀尤其重要。家长应每天抽时间和子女闲聊,不要只询问学习问题,还应多了解其在校园遇到的开心事和不快事,让其感受到备受关爱而愿意透露心底话。当发现子女有负面情绪,不应胡乱批判,而是耐心聆听,然后提出一些具正能量的建议,让其觉得父母一直陪伴在侧和一同面对,从而增强其抗逆力。
及早发现高危学童进行心理辅导

教师亦应细心留意学生情绪,当发现行为有异,应主动与其交谈和尝试作出开解;一旦发现其有自杀倾向,更应转介驻校社工,及时提供心理辅导,纾解其心中郁结。至于大学生心智已较成熟,若遇到困难,应勇于向信任的同学或教师倾诉,并善用社区提供的支援服务,寻求帮助。

此外,教育局应与全港学校合作,进行精神心理问卷调查,试图找出一些有负面情绪的学生,让驻校社工及早介入与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协助其纾缓情绪。若精神情况不稳,更应尽快转介其看精神病科医生。学生自杀个案一宗也嫌多,要预防学童轻生,家长、教师和同学均有责,做好守护天使,用爱心关怀和正能量传达出有他们一直陪伴支持的讯息,引导其勇于面对逆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