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提升答题表现 更胜公开考生错漏

2023-11-06 00:00

考评局在每年中学文凭试(DSE)放榜后,都会行礼如仪似的出版《试题专辑》,辑录该届各科试题与评卷参考,更刊载部分考生一些千奇百错的答案,希望可对来届考生起警惕作用。然而,此举除了有吸睛、博君一粲之外,其实对改善考生作答表现没多大作用,有关当局应检视现行做法,如何提升学生知识水平才是关键。

以中史科为例,考生一如既往,混淆史事、人物张冠李戴、朝代概念模糊,如误认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为唐朝人,将汉代的匈奴误为吐蕃或突厥,将晚清时代的秋瑾当成抗日时期人物。

最严重错误的例子是题目已提供了 1916年出版的《新青年》封面图片,考生没留意文字是由右到左书写,把作者陈独秀误抄成「撰主生先秀独陈」。
须跳出网络世界碎片化阅读

中文作文卷要求论述「模仿缺乏个性」的题目,考生举例指苹果公司模仿微软制作电脑,汤汉斯模仿奇洛李维斯演戏,明显是乱说瞎编,与事实不符,导致论证无效,减弱文章说服力而失分。考评局亦指考生在答题时错别字多,字迹潦草;在英文科口试,有考生把中文直译成英语,将「开冷气」说成「open the air-con」。

考评局每年总是将考生一些错得离谱的答案公诸于世,让公众听到后哂然一笑,摇头叹息,不禁令人怀疑考评局此举要达到甚么目的,是借考生犯了一些不应犯的低级错误,对来届考生起警惕作用?抑或是嘲讽考生水平低落?

须知道出版《试题专辑》目的是让试卷主席将每届考生的表现评估后作出评语,解释评核准则、作答注意事项和分析考生表现,并提出改善作答的建议。若作答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答案的只是个别学生,不应以偏概全,特意挑出来当成反面教材,让其成为被嘲讽对象。假如很多考生犯同样的错误,更加让人反思为何考生连最基本的常识、史事都不懂,却只会信口胡诌。

学生不时因混淆史实,或将一些一知半解的通识科名词乱用而衍生了很多笑话,说穿了是基本功不够扎实,对中国历史、一般常识不了解所致,答题时胡乱套用通识科概念,结果出现「吹水」现象,自暴其短。

事实上,学生现今长期沉浸在网络世界之中,接受大量被删减筛选过的资讯,看似掌握很多资讯和社会最新动向,但实际上是碎片化和高概括讯息,内容粗疏,缺乏深度剖析。要提升学生知识,须跳出网络世界碎片化阅读,回归现实多读经典名著和留意新闻时事。
须改变口语入文缩略语陋习

此外,社交媒体普及下,学生习惯用图像表情、同侪才看得懂的潮语和缩略语取代文字沟通,日常生活甚少用完整句子表达个人想法和感情,久而久之执笔忘字,当在写作时错别字特别多,甚至出现「我手写我口」现象,将大量网络用语和口语写进文章内。文章在对话内容偶尔用上一两句俚语或口语,使说话变得更传神,但若通篇行文遣词均是口语,便流于通俗粗鄙,难以雅俗共赏。

近年学生水平下降,疫情下多次暂停面授课堂,学生聆听教师讲解、复习时间减少,令情况变得更严重,当务之急是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写作技巧。

考评局与其每年聚焦专挑一小撮考生答题错漏百出,倒不如将答题最佳的文章公诸于众,剖析文章结构布局严谨,如何适度运用事例、史例及设例支持论点,在论述中做到首尾呼应,好让其他学生参考学习,激发其主动多读一些经典著作,从而吸收更多课本外的知识,并在耳濡目染下提升写作水平。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