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學生自殺風潮 減壓關懷是關鍵

2023-11-12 00:00

近月學生自殺個案急增,開學後情況尤為嚴重,由中小學生到大學尖子,均不勝學業壓力或未能適應新學習環境,一時想偏而走進輕生的死胡同,給社會敲響警鐘。家長和學校不應為了追趕學業進度而增加了學生壓力,應多與他們溝通,若發現其受情緒困擾,以愛心關懷來紓解其心中鬱結,而政府和一些團體應積極提供支援。

上月中旬一天內,先後有兩名大學生分別選擇跳橋和吸氦氣自殺死亡,8大院校其後發聯合聲明,呼籲學生重視個人心理健康,自殘無助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應找可信任的人傾訴。事件似乎未能引起社會關注,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聯同多個組織日前舉行記者會,提供數據,指8至10月份共錄得22宗18歲以下青少年或大專生自殺的新聞報道,當中15人死亡,比去年同期大增1倍;並指該中心的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同期接獲近2萬宗求助個案,其中有自殘或自殺傾向的高危中學生個案數目,由去年的6.5%增至今年10.4%,高危大專生個案數目則由7.1%增至9.2%,凸顯問題嚴重性。
家長學校勿為追進度添功課壓力

學生萌生輕生念頭,主要源頭來自疫後學業壓力。疫情期間學生上網課,難以專注上課,降低學習效率或未能跟上進度,以致成績普遍下降。疫情過後,學生恢復面授課堂,不少學校催谷中小學生追回進度,家長亦重新為子女安排更多補習,以致功課習作量驟增,又沒足夠時間休息,當考試臨近而自己覺得成績可能考得不好,產生巨大精神壓力。本來學生可以向同學或老師傾訴,可是疫情期間上網課,彼此無法近距離接觸,導致關係疏離。疫情過後,再次回到課室,卻發現不少同學或老師已經移民,更感孤立無援。

即使是升讀大學的尖子也面對同樣問題,在校園面對很多新事物,但發現適應不了大學生活,有學生遭來自名校的新同學排擠、欺凌,覺得與人相處有困難,再加上感情問題,在雙重壓力下易滋生抑鬱、焦慮情緒,激發了輕生念頭。

在22宗自殺個案中,有18.2%有精神病問題,再配合去年底一項調查結果指19%年輕受訪者有抑鬱症狀,18%則有焦慮症,逾半人從未尋求幫助,更凸顯青少年精神健康亮起紅燈卻陷入無助狀態,情況讓人堪憂。

要避免這些悲劇再發生,學校和家長都不要過於追趕學業進度,應給予孩子空間和時間適應,切勿因學童成績稍為不似預期,便加以斥責,否則只會適得其反。由於學童適值青春期,同樣是踏入成長最脆弱時期,情緒容易受到壓力而一時衝動做出傻事。因此,家長須小心處理子女的敏感情緒,主動關懷尤其重要。家長應每天抽時間和子女閒聊,不要只詢問學習問題,還應多了解其在校園遇到的開心事和不快事,讓其感受到備受關愛而願意透露心底話。當發現子女有負面情緒,不應胡亂批判,而是耐心聆聽,然後提出一些具正能量的建議,讓其覺得父母一直陪伴在側和一同面對,從而增強其抗逆力。
及早發現高危學童進行心理輔導

教師亦應細心留意學生情緒,當發現行為有異,應主動與其交談和嘗試作出開解;一旦發現其有自殺傾向,更應轉介駐校社工,及時提供心理輔導,紓解其心中鬱結。至於大學生心智已較成熟,若遇到困難,應勇於向信任的同學或教師傾訴,並善用社區提供的支援服務,尋求幫助。

此外,教育局應與全港學校合作,進行精神心理問卷調查,試圖找出一些有負面情緒的學生,讓駐校社工及早介入與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協助其紓緩情緒。若精神情況不穩,更應盡快轉介其看精神病科醫生。學生自殺個案一宗也嫌多,要預防學童輕生,家長、教師和同學均有責,做好守護天使,用愛心關懷和正能量傳達出有他們一直陪伴支持的訊息,引導其勇於面對逆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