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權 - 口講有憑|教育現場

2023-06-20 15:51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在這制度下,資本家牟取最大的利潤,最佳的保證,就是一套「健全」的法律,按程式工序行事。在遵守法律大前提下,貨可暢其流,人可盡其才,地可盡其用。交易買賣,取財就有道。但鱷魚淚下,懂得請最優秀律師團隊的,最曉得遊走法律罅隙的,大吃中,中吃小,有能之士更可大小通吃,最終當然是強者勝,只要守到具體法律的最底綫,就毋須理會形而上的道德框框。

故此,在資本、法律當頭之下,很多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官方與民間的行為互動,都可進行,但必須簽署雙方乃至三方,甚或多方同意的法律檔,保證在大家都不信任對方,但彼此都同意的法律檔,將安全感拉到最大,減省「口講無憑」、「謀用是作,兵由此起」的失控局面,從而各取所需。於是,舞照跳,馬照跑,股照升,香港霓虹燈火繼續照亮維港兩岸。

但法律放在中國傳統乃至今天營商價值,排名又是否如此神聖超然?「口講有憑」是否如此不濟?早在西漢年代,儒學大家董仲舒提出五常,即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信」,作為行為價值的導引,就是從個人做起,先言而有信,人無信不立,以身作則,再與別人相處,互為良性影響。廣府話將「信」形容得頗傳神,有信用就是「講口齒」,有信用就是「牙齒當金使」,欺騙他人,講大話,就會現眼報、甩大牙了。

商場上,信用與信譽不是建基於法律之上,而是在持久的誠實並隨之而來優秀的產品與服務之上。金漆招牌的「金」字,實是信用與信譽的複合體。教育現場上,校長於老師,老師於學生,父母於子女,信用與信譽同為重要,能言必信、行必果嗎?

「口講有憑」在步伐急逼的人潮里,在前言毋須對後語的資本與權力壟斷的,甚麼也不能確定的社會里,要實現互相信任與尊重,要實踐「口講有憑」的文化,可以站穩腳根,幾稀矣!


何漢權
作者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長期關注學生全人成長及教學專業發展課題。

何漢權 - 家學.家教.家風|教育現場

何漢權 - 千秋難論定|教育現場

何漢權 - 志業|教育現場

何漢權 - 自由,心中一把尺|教育現場

何漢權 - 文化自知.自信.自豪|教育現場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