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生命教育缺了的一塊拼圖

2020-10-23 10:45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提到生命教育,人們聯想到的大多是一些如何讓人活得更積極、樂觀和有意義的教育。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確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活。」在學校推動的生命教育,似乎大多集中談「生」,較少談到「死」的問題。有些人認為,這是由於社會對談「死」仍有忌諱,筆者則認為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師或許也不知從何談起,畢竟這是一個人生的大課題。然而,若「生和死」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而學校又是裝備學生以面對未來的地方,那「生死教育」又豈能只談一部分,而將另一部分撇下不理呢?

生死教育與性教育和理財教育等價值觀教育範疇一樣,都是要因應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心智發展來配對相對應的學習主題和活動。如在心理學家納吉的研究中,發現兒童在成長時,會先後經歷相信「死去的人會回來」、「人可以避免死亡」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經歷」三個階段,那設計學習活動予不同階段的學童,就要很不一樣了。

大家或會有疑問:「即使父母不說、老師不談,他們早晚都會進入第三階段(了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經歷),那為何還要多此一舉來弄甚麼生死教育、死亡教育呢?」誠然,若生死教育只是讓學生認識死亡是人生必經階段,僅此而已,那真的沒需要大費周章。然而,我們這里談的生死教育,是要讓學生通過認識生命的全貌(生與死),以建立正面人生觀的教育,那麼就不一樣了。

例如認識「生命的有限性」,可以令人沮喪不安,亦可令人珍惜光陰;如何引導至後者,這就是生死教育的工作。又例如「生命終結的不可逆轉性(即人總要一死)」,可以令人消極悲觀,亦可以令人學習到當事情不由自己控制時,如何還能積極樂觀面對,活出美好的人生;如何引導至後者,這亦是生死教育的工作。通過學校教育讓學生及早有所認識和準備,總比在突如其來的一天,在毫無準備下面對這些人生難題來的好。

總結而言,生命教育(或價值觀教育)範疇廣泛,而生死教育絕對是眾多拼圖中,不能或缺的其中一塊。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經濟科科主任、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0月23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