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從四個象限促進多元身分掌握

2020-09-22 15:49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人的成長歷盡風險與歧途,教育的功能在促進與轉化人的思想、行為與價值觀走向大道與正軌。當中認知個人身分角色,再而認同,人生的步履才走得較穩。人具備潛能,從四個象限:自己(Self)、他人(Other)、宏觀處境(Meta)和系統(System),精準和有效地察覺自己和他人身分角色的關係,以作為抉擇與行動的理據、價值與動力。通過刻意學習,將能促進多元身分的掌握。

人類具有思考與意志力應對與改變環境。處身於獨特的時空,認知與認同自身的身分與角色,起着重要的行為意向與意志力作用。知曉身分於不同象限與他人的關係,才能從情意、感受和理智角度,認識、認同或排拒。孩子入讀幼稚園,其身分已從子女加添了學生的角色,進入社會工作,便是機構的一員。人的思維喜好主要受人性本質、經歷和意志力所駕馭,同時無意識地受訊息接收所影響。

香港早已進入發達地區,中產階級傾向追求自我實現,走向個人主義。父母多以「孩子為中心」,提供較多的照料,剝奪了成長的磨練。新一代常視世界繞着自己轉,較多從自我利益與喜好作抉擇。教育倡導「以學生為中心」,誤用則削弱從他人、宏觀處境和系統中,理解與掌握個體須擔當的角色和責任,容易強化孩子以「我」為中心。

面對疫情,政府與專家從大局與全城利益角度,強制推行防疫措施和紓困政策。學校何時復課,也由當局下令。危機中考驗宏觀系統的組織與領導能力,也考驗個體市民能否理解與配合。逆境中往往需要加強大眾超脫個體思維的育養,以能立於宏觀的角度看整體發展,考驗個體生命的追求與意志力。

香港回歸蘊含港人身分與角色的轉移,從過去殖民地式的管治,轉移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背後是大國權力系統的轉移。回歸以來,學與教缺失從四個象限,讓新一代理解身分的轉變。當下社會弱於多元身分的認知與探求,未來教育須補足香港與國家文化歷史的認識,學習抽離個體,以能遊走於各大小系統角色之中。從小認知與探究多元身分與角色以增強柔韌度,好讓新一代承擔角色責任及面對未來生活的挑戰。

梁麗嬋
作者為學友社理事會理事及資深教育工作者,專注學與教成效及課程設計等研究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9月22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