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制裁中國生科企 恐自吞科技戰苦果

2024-09-11 00:00

美國國會眾議院暑假休會結束,周一復會首周密集討論和通過多項與中國有關的法案,媒體形容是「中國周」,法案涵蓋香港、台灣、與中國科技企業相關領域,當中針對中國無人機、電動車和生物科技公司,凸顯美國將科技戰升級,旨在遏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即使明知這種打壓損人害己,最終受害的是美國消費者,仍樂此不疲。
大選臨近打「中國牌」討好選民

眾議院除了通過《台灣衝突嚇阻法案》外,還通過多項針對中國企業的法案,包括禁止大疆公司向美國出口和銷售新款無人機、禁止美國國土安全部向寧德時代等6間中國企業購買電動車鋰電池,以及通過《生物安全法案》限制美國聯邦機構與中國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華大基因集團、華大智造及其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在內的5間生物科技公司簽訂合約。眾議院稍後還會表決攸關香港駐美3間經貿辦能否繼續運作的法案,最壞情況是經貿辦須關閉。這些法案須呈交參議院審議通過,然後交總統拜登簽署才會正式成為法例。

美國國會此時表決一系列針對中國的法案,相信與11月總統大選逼近有關。面對中國電動車價廉物美的挑戰,美國汽車業難以競爭,美國較早前對中國電動車加徵100%關稅,現在又提出法案取消對進口中國電動車寬減7500美元稅務,以及禁買中國企業電池,明顯是要保護美國汽車業,以便爭取鏽帶車廠工人支持。再加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跟共和黨對手特朗普的選情叮噹碼頭,而尋求連任的國會議員積極打「中國牌」,擺出一副敢於與中國全方位對着幹的強硬姿態,討好選民,以增加勝算率。

從美國過去幾年一直打壓華為,到國會通過法案強制出售TikTok,再到現時通過立法,打擊中國無人機、電動車和生物科技公司,反映美國對華發動科技圍剿戰持續升級,不斷以國安為由,或羅織莫須有罪名針對中國最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打壓。

今次被鎖定的中國生物科技公司,主要來自藥明和華大兩大集團。以藥明康德為例,素有「醫藥界華為」美譽,最初是由一間化學服務實驗室起家,通過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跟外國大藥企合作,提供創新藥物研發、臨床測試和生產一條龍服務,提高研發效率,又降低開發成本,才能令藥明迅速做大做強,成為全球排名第11的小分子醫藥研發服務龍頭。至於華大集團2016年開始研發國產測序儀,短短六年間也崛起,開始搶佔全球檢測市場份額。

中國生物科技迅速崛起,觸動美國神經,擔心若放任不顧,恐怕中國生物科技企遲早超越美藥企,搶奪美企飯碗。因此,美國在6月跟歐盟、日本、南韓和印度合組生物製藥聯盟,目的是搞小圈子供應鏈,將中國創新藥及供應鏈排擠出去,為創新藥「去中國化」預先埋下伏筆,現在又通過《生物安全法案》,給予美藥企8年時間實現供應鏈多元化,為與中國脫鈎斷鏈做好準備。

美國此舉無疑是大耍七傷拳,未殺敵先傷己,因美國有79%生物製藥公司與中國生物科技企業有合作協議,在研發和生產創新藥上非常倚賴中方,法案一旦成為法例,藥明和華大股價自然首當其衝,但美藥企短時間難物色新外包商,可能出現藥物荒,也增加未來開發新藥成本和拖慢新藥研發時間,逼使美國人要買貴藥。
加碼打壓激發中企研發決心

美國不斷加招打壓中國,對中國高新科技發展造成一定阻力,但同時成為一股奮發向上動力,鞭策中國業界加大創新研發力度,而華為是最佳寫照。華為雖被斷芯3年,但沒氣餒,反而激發對晶片和智能手機開發,去年推出P60,讓華為手機重回高峰,令華為去年營收逾7000億元人民幣。

總之,美國大搞新麥卡錫主義,故意在選舉年製造緊張,並用各種藉口對中國企業作無理打壓,只會損害雙邊關係,但中方保持定力,按既定國策通過科技推動高質生產力,來提升競爭力,讓美國陰謀無法得逞,還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