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選民票懲保守黨 工黨上台難解沉疴

2024-07-06 00:00

英國政壇變天,施紀賢領導的工黨在大選中取得壓倒性勝利,在下議院650個議席中取得412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結束保守黨14年的執政,標誌英國政治進入新時代。儘管施紀賢挾大勝入主首相府,但保守黨遺下一個爛攤子,千頭萬緒如何理順和解決,將是他所面臨的最大考驗。

工黨取得大勝,並非施紀賢有驕人政治魅力或出彩政綱所致,而是選民受夠了保守黨的折騰,對其感到失望和絕望,執意通過策略性投票來懲罰保守黨,務求讓保守黨在每個選區不會贏得議席,從前首相卓慧思和多名內閣大臣保不住議席所創下的紀錄來看,反映選民對保守黨怨念有多深。

保守黨鬧得天怒人怨,遭遇逾百年來最大敗仗,皆因過去14年管治為英國人帶來苦難,人均收入沒有上升過,反而生活成本和貧窮率上升。卡梅倫2010年上台後,為了應付財赤而實施十年財政緊縮政策,大幅削減政府開支,導致公共服務部門資金和人手嚴重不足,學校日久失修成危樓,地方政府因財困而關閉圖書館、公園和縮減巴士班次,等候治療的病人累積754萬宗,有的輪候一年仍未獲得治療而病死。脫歐不但沒減少移民,還令經濟每年損失1400億鎊,疊加疫情衝擊,物價創新高,工資又追不上通脹,生活水平每況愈下,以致各行業罷工潮不絕。
欲改善民生關鍵是錢從何來

保守黨政府沒有設法解決民生問題,反而沉醉於內鬥,約翰遜在疫情期間違法開派對,再用謊言掩飾犯錯,被逼宮下台,卓慧思上任後在臨時《預算案》中胡亂減稅,引發金融危機而下台,發生兩個月內有3名首相像走馬燈換來換去的荒謬現象,讓選民覺得受夠了,不願再被折騰,令工黨在今次大選中可謂躺着也會贏。

施紀賢明白到選民求變心態,才會造就他入主唐寧街,故上任後發表講話時,強調會立即開展改善醫療服務、提供學校和人民可以負擔的房屋,以及加強邊境安全,來恢復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同時,他也要設法提振經濟,以及解決不斷增加的債務。

可是,要改善公共服務需要資金,錢從何來卻是最棘手的難題。要籌措資金,舉債是最便捷方法,可是英國債務處於60多年來最高水平,負債佔GDP比重高達90%,加上利率高企,當局要為債務支付巨額債息,若打破財政規則,只會令負債增加,還債時間被拖長。另一方法是加稅,但此舉有違競選承諾,加稅恐怕引起民眾不滿,故施紀賢只能向有錢人埋手,向私立學校徵收20%增值稅,意味平均每年學費由16656鎊(約17萬港元)增至約2萬鎊(20萬港元)。

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到私校,因私校的教學質量高,學生考獲好成績進入牛津、劍橋等著名大學比率相當高。隨着生活成本上升,經濟放緩,一旦當局大幅加學費,部分家長負擔不起,只能讓子女回到公立學校就讀,反而可能出現令政府教育開支增加的反效果。一旦加學費,私校面臨部分學生退學,惟有擴大國際學生的招生規模,此舉對有意送子女負笈英國的香港家長影響較大,要重新計算留學英國的使費,並評估是否有需要在初中時便送子女到英國讀書,以免大失預算。

至於刺激經濟增長,工黨政府在無法動用公帑情況下,可能寄望企業增加投資,方法是讓英倫銀行減息,藉降低借貸成本,從而增加貨物供應量和流動性,以刺激消費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緊靠美國對華政策難有變動

外交方面,雖然工黨在政綱提到與中國合作,但對華政策難望有重大改變,因英國外交政策向來緊靠美國,美國當前對華實施全方位圍堵政策,故只會像美國一樣,大方向是競爭和挑戰,繼續在供應鏈上脫鈎斷鏈,只會在爭議性不大的議題上,如氣候問題上尋求與華合作;至於俄烏戰事和以巴衝突,則會力挺烏克蘭和以色列。

施紀賢面對一大堆挑戰,可動用的手段卻非常有限,能否擺平黨內矛盾,推動改革,帶領英國走出經濟低谷,大家只能走着瞧。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