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勿恆常化 博掌聲非派糖理由

2023-01-26 00:00

《財政預算案》將於下月底發表,但多個政黨連日發聲促請政府再派發電子消費券,引起社會關注。再派消費券,市民變相多了錢消費,政黨為博得掌聲樂於支持,但此舉卻可能令消費券常態化,破壞理財哲學,尤其本年度財赤驚人,財政儲備持續縮水,難以支撐消費券恆常化。然而經濟復甦需時,當局在平衡財政壓力下,今年可能有需要再派消費券,但須削減金額,並優化其用途,務求起到刺激本地消費,提振經濟作用。

多個政黨趁新春期間,要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疫後復甦初期再派發一萬元消費券,以便刺激消費,加快復甦步伐。不過,有個別議員不贊成全民派消費券,主張只針對月薪五萬元以下人士派發,新民黨更反對再派消費券,指隨着通關復常,旅客重臨香港,不用靠消費券刺激經濟。
財赤嚴重縱派發須壓縮金額

各政黨對派消費券出現分歧,民粹派為博取選民眼球自然大力支持,但反對者認為疫情重創本港經濟,當局為撐經濟、保就業、紓民困,不斷動用財政儲備,令財儲由疫前一萬二千億元縮水近半至六千八百六十八億元,並連續三年出現財赤,加上賣地收入遜預期,今個財政年度首八個月赤字高達二千七百零三億元。若以這個「燒錢」速度計算,財儲只夠燒三年,因此有必要着眼審慎理財,量入為出原則,每一分一毫要用得其所,不能為了博取掌聲而繼續大手筆「派糖」。

儘管財赤驚人,但財爺又難有不繼續派發消費券的理由。雖然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訪港旅客人數增加,但年三十晚至年初三這四天入境旅客人數共九萬一千多人次,日均不足兩萬三千人次,當中五成六為內地旅客,不但低於澳門日均逾六萬旅客入境人次,更與疫前本港日均逾二十萬人次還有一段大距離,反映通關後旅客來港人數不似預期,影響到復甦步伐。由於旅遊、零售等服務業復元需時,當局有需要續派消費券刺激本地消費,來提振經濟。

即使當局出於現實需要再派消費券,也須向市民講清講楚這是逆周期措施,並非恒常化舉措,當經濟復甦後,消費券便是時候退場,今年將是最後一次派,當未來經濟再遇到嚴重衰退時才會再考慮推出,以免大家習以為常,養成年年等派消費券的不勞而獲心態。

面對嚴重財赤,當局在派消費券時應將金額壓縮至五千元以下,因為即使全民派五千元,牽涉金額也高達三百億元,絕非小數目,審慎理財,把省下的資金投入在北部都會區、交椅洲填海等大型基建上,將有限資源用在刀口,加快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效益將會更大。
優化使用助本地消費紓民困

此外,當局亦應優化消費券適用範圍,務求達到刺激經濟和紓解民困作用。首先,派消費券旨在刺激本地消費,容許市民用來報團、買機票和訂酒店到海外旅遊,即使本港旅行社可從中賺取手續費,但始終大部分收益都落入外國航空公司、酒店和食肆口袋,加上市民在外地消費,形同送錢給外國。若要提振本地經濟,當局應限制消費券不能用在境外旅遊。

雖然經濟復甦需時,但物價已先行飆升,電費、車費、食物價格都不斷加價,基層市民生活壓力加大,當局宜允許市民用消費券支付水、電、煤等費用,讓基層和長者應付日常生活開支。

隨着經濟復常逐漸提速,當局亦須認真考慮是否繼續全民派發,抑或針對性向基層和中產派發,因不論富貧一律派發消費券,讓資源錯配,無助改善貧富懸殊。不過,若以收入來劃綫,恐怕箇中涉及太多行政費用,並不划算,當局亦應認真研究,如何讓有限資源集中支援真正有需要的低收入人士,縮減貧富差距。政府應否再派消費券,不應從民粹角度出發,而是在審慎理財原則和復甦不確定性之間取得平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