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防疫鬆綁 還要加快開放復常

2022-11-13 00:00

內地新一波疫情不斷蔓延之際,中央卻推出優化防疫措施二十條,以減少防疫對民生和經濟影響,以紓解日益升溫的民怨和外資憂慮,此消息加上美國通脹降溫,刺激港股報復式反彈,恒指周五暴漲近一千二百五十點、升幅百分之七點七,國指更升百分之八點三。然而,內地優化防疫措施只是治標,治本還須中央加快規劃,推動內地明年全面向外開放和社會復常。

內地疫情升溫,周四及周五的新增確診都超過一萬宗,升勢甚急,且出現感染個案的省份差不多遍及全國,足見病毒無孔不入、傳染性極高。在病毒傳播廣泛的同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周四拍板,落實「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內外防疫手段都鬆綁,國務院周五宣布實行。

對外方面,將放寬入境限制,入境隔離由「7+3」(即七日酒店隔離和三日家居隔離),縮短為「5+3」,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對內方面,矛頭指向地方,嚴禁隨意「封城」和停工停產停課,並將風險區由「高、中、低」三類減為「高、低」兩類,和加快讓高風險轉為低風險,以減少管控。
民眾抗疫疲勞愈來愈大

中央一直堅持「動態清零」嚴格防疫政策,以達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大原則,並強調今次並非放鬆防控,亦非放開、「躺平」,而是更科學和精準,以最大程度保顧人民生命健康,又最大限度減少對經濟、社會影響。但在嚴格防疫為內地帶來愈來愈龐大的內外壓力,新冠變種病毒殺傷力減弱下,中央須調整防疫措施,適應新形勢。

對中央來說,最大的困擾是經歷三年嚴格防疫,民眾的抗疫疲勞愈來愈大,加上防疫措施出現嚴重紕漏,令民怨近月明顯升溫。尤其不少地方政府防疫措施出現層層加碼,隨意封控、「靜默」全市,嚴重干擾人民生活,未能做到「人民至上」,雖然中央近三個月已點名數十個地方市政府防疫過嚴,但亂象始終未改善。防疫過嚴並屢次導致民眾遇意外而失救,與「生命至上」原則相違。

外部壓力方面,全球已沒有國家再因疫情而停產,但內地封控措施仍不斷打亂生產,且擾亂全球供應鏈。由於中國是世界工廠,其停產亦導致外國工廠因缺乏材料或配件而停工、減產,加劇西方政府和媒體攻擊中國,要求西方企業與中國脫鈎,因此封城停產不只短期打擊內地經濟,且中長期挫傷外資投資中國意願,內地嚴格防疫的經濟代價愈來愈沉重。
防疫經濟代價愈來愈沉重

中央現在出手調整防疫政策,要盡力減輕擾民和擾亂生產,這只算是復常的第一步,未能治本地解決民怨和外資憂慮,內地必須加快制訂全面復常的時間表。近日有消息傳出,中央已委派政治局常委王滬寧成立重新開放委員會,目標是明年三月重新向外開放、內地社會復常,亦有消息指復常工作艱巨,中央可能要到明年底才能復常。

中央要盡快全面開放復常,又要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關鍵是解決薄弱環節。中國的最大薄弱環節在於新冠疫苗開發速度,始終未能跟上病毒變種,必須加快研發和審批,如內地首款mRNA疫苗已在印尼緊急使用,反而中國未完成審批,就需要正視。

此外,要關注老人和農村。老人對新冠病毒抵抗力最低,急需有效疫苗和加快接種。截至七月底,內地六十歲或以上老人雖有八成半接種兩劑疫苗,但八十歲以上接種兩劑的只得六成,接種三劑的不足四成,中央需要加力推動老人接種第二劑和加強劑。至於農村的醫療設備比城市差得多,如何照顧農村重症病人湧現,需要完善規劃和加快改善農村醫療設備。

中央過去三年在嚴防新冠疫情上,做得十分出色,但要成功應對疫情,能管之後還要能放,內地一向擅長「管」,現在要「放」,就是中國治理能力能否現代化的一場重要考驗。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