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針換鬆綁 何樂而不為
2021-04-28 00:00政府推出的「疫苗氣泡」周四實施,食肆將分幾級放寬,酒吧、卡拉OK和夜總會等關閉已久的場所亦可重開,而所有鬆綁措施都有同一條件,就是員工與顧客都要打疫苗,打的劑數愈多,放得愈寬。當局在這時候出此招數,既有必要,亦屬合理,因為抗疫戰打到這階段,成敗關鍵就在打疫苗人數夠不夠多,而將限制的寬緊與傳播風險高低掛鈎,從防疫角度,也合乎邏輯。因此「疫苗氣泡」仍可進一步擴大,但須讓公眾清楚知道,打疫苗不僅為換取鬆綁,而是對人對己要負的社會責任。
今次整套措施的基本想法是,打了疫苗的市民,傳播病毒的風險較低,即使限制減少,也不會有危險,故可享受較多自由。反過來說,沒接種的人有機會播毒,所以要維持原來的限制。
對經營者亦是如此,如果大部分員工都打了疫苗,場內變得更安全,顧客不易受感染,營業時間和容納人數就可增加,而酒吧等一直關閉的場所更得以重見天日。
這其實是一個公平的「交換」——以降低風險來換取更寬鬆的經營和社交環境,而釐定的準則是有否打疫苗。一些受疫情蹂躪的國家,也是以同一「交換」方法來解困,例如英國與以色列,早前已推出在國內使用的「疫苗護照」,民眾持有打針記錄,就可以去看表演、觀球賽、參加集會等。政府如不這樣做,就只有繼續「封城」,令各行業在漫長的停擺中等死。
對香港一些行業而言,也面臨同樣抉擇,為了重生,應該接受上述「交換」,例如酒吧、卡拉OK和派對房等,因場所的活動性質,傳播風險特別高,在這情況下只有兩個選擇:一是關閉防疫,直至捱不下去結業;二是員工與顧客一齊打疫苗,將風險降至安全水平,然後恢復營業。明顯地,後者雖然有些不便,但可以擺脫死局走出一條活路。這些場所的顧客如想光顧,去打兩劑疫苗便可,相信不少人願意這樣做,隨着接種人數增加,生意應會逐漸回升。
接種疫苗 應是集體責任
一些人視打疫苗為「受苦」、「冒險」,就算交換鬆綁,也不願接受,這想法是被不科學和故意抹黑的訊息誤導所致。衞生防護中心昨天就特別發文,指科興與復必泰疫苗防止病毒引致嚴重疾病和死亡的成效達九成,不但有效保護自己,也減低互相傳播的機會;換言之,當更多人有了這重保護,便可以擊退疫魔,打贏這場抗疫之戰。
所以,打疫苗不僅是為了生活方便,也是自我防衞,更是一種集體責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昨天發信給所有公務員,呼籲盡快接種疫苗,認為是他們的義務。政府總動員相信可起帶頭作用,加上「疫苗氣泡」實施,將成為推高接種率的新動力。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