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障礙已除 改善民生莫再拖

2021-04-01 00:00

中央果斷出手為香港政制動「大手術」,打開政治新局面,其中一個令人欣喜的轉變,是政府施政的阻力與障礙將可消除,有望走出無盡紛亂的困局,重新聚焦於解決民生經濟的重大難題,而且有更大政治能量去完成這當前急務。這一大堆民生問題長期存在,曠日持久,廣大市民一直深受其苦,怨氣已愈積愈深,政府應趁改制後的大好時機,加鞭盡快處理,不能再如過往般拖拖拉拉、緩步不前。要做到這點,最需要的是堅強的管治意志,而這正是它過往最欠缺的。

過去十多年,香港飽受政治紛爭困擾,由本來的經濟城市,變為政治城市,被外國冠以「示威之都」的稱號。這狀態令許多人亢奮、癡迷,但付出的代價極大,就是香港經濟發展步伐放慢,競爭力每況愈下,社會建設大不如前,被鄰近的城市如深圳等紛紛超越,更與「雙城記」對手新加坡愈拉愈遠,有心人都扼腕歎息。

政府被困亂局 改制打開出路

有果必有因,長期的亂局,源於原來選舉制度造成的畸形政治生態。反對派為求贏取選票,最有效策略是處處與政府唱對台、拖後腿,對每項民生政策都以千百個理由反對,藉此打擊政府威信,積累自己的選舉本錢,結果無休止爭論成為常態,攻訐周而復始,政府則困於牢籠中,寸步難行。

其他一些利益集團,也看到政府處於弱勢,在議會內外發功,串連壓力團體牽制政府,以致行左被右邊罵,行右被左邊罵,行中間就兩邊都罵,最後議而不決,許多民生重大問題到最後都只得個「講」字。

政府在這狀態中糾纒多年,一直想擺脫困境,卻用了錯着,以為憑懷柔手法,吸納反對派意見,就可以化解壓力,找到突破,例如政府為解決土地不足問題,用一年多時間搞大辯論,最後只是搭起舞台讓反對派叫陣造勢,真正能大增土地的辦法卻找不出來。另一錯着是以為可藉着增加政制的民選成分,就可提高政府認受性,有助施政,但一場又一場的政制爭論,反而令政府進一步陷入內耗泥沼,難以脫身處理民生大事。

人大常委會今次定出新的選舉制度,藉攻擊政府搞垮施政的「攬炒派」,再不能在議會內外翻雲覆雨,而隨着他們滿盤落索,其靠政治紛亂上位的策略,亦難再現,政府將可以在穩定的政治環境下,專注於處理民生經濟重大問題。

問題曠日持久 怨氣急須紓解

此外,由於中央主導的愛國愛港力量,將在管治架構中佔壓倒性比例,過往利益集團的影響將被分薄,政府施政受到的政治牽制與阻礙,因而大為減弱,這都對強政勵治大大有利。

如今路已打通,問題是政府有沒有足夠的意志和能力,在短時間內找出解決民生大難題的方法,並迅速落實。由於多年延誤,這些問題已愈積愈深,例如土地不足,以致公私營房屋供應皆不繼,令市民飽受捱貴樓、排長隊之苦,怨氣已到了爆發點;又例如年輕人缺乏出路,收入增長緩慢,不滿正在累積,政府都必須馬上定出良策紓解。

中央已為特區提高施政效能創造了條件,政府能否做到強政勵治、有效解決民生難題,將是其一大考驗。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