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廣場|業界冀STEM納必修栽培更多資訊科技專才

2021-12-03 11:44

資訊科技能夠蓬勃發展,在於當地的創意能否成功轉化成技術應用。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近日頒發多個獎項,過千個參賽項目來自大專、中小學競逐學生創新大獎,反映學界積極參與,校方揭示本地的STEM發展尚有莫大空間。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當中的學生創新大獎項目,吸引了1672隊參與,以解決氣候變化、智慧生活、健康老齡化、智慧出行、電子醫療、機械人、抗疫等作為參賽項目題材。

將資訊科技融合至醫療

學生創新大獎得主,為大專組由香港理工大學許真達以及香港中文大學馬俊鴻合作設計的紅外三維脊柱及體態分析儀獲得。Dr. Body Scan打破傳統X光的限制,摒除X光檢查輻射危害,採用紅外成像技術對人體背部進行三維重建及熱成像,以AI計算方式對於人體背部特徵自動定位,運用10秒掃描便可以得出脊柱資訊,並在手機程上閱覽檢測報告。

是次得獎名單當中,小學組得獎作品不少與環保及抗疫主題相關,例如環保垃圾桶、回收箱,或以手機製作3D口罩等等。中學組及大專組的得獎作品則加入人工智能元素,例如AI運動應用程式以日常生活主題着手;或解決社福界問題,例如中風復康輔助遊戲、膝部退化性關節炎人工智能管理系統、智慧過牀機器人等等,將資訊科技融合至醫療方面。

課程指引硬件配套支援遜

談及STEM在本地的發展,不少學校都認為課程指引、硬件配套支援不足。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認為香港對於STEM的發展仍然不太樂觀,至今只能作為課外活動,尚未納入為正式科目。現時學校推行STEM,主要倚賴師資元素,目前分為編程及生物科技兩大陣營。

明愛胡振中中學校長歐海健表示,目前由於尚未有落實框架,學校有更大空間按授課教師專長,編寫合適課程予學生。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副會長陳家豪教授坦言,香港學界的STEM發展仍未趕及全球步伐。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創會會長洪文正表示,雖然疫情令比賽只能以網上形式,讓參賽者透過視像會議展示參賽項目,但今次參賽作品的數目卻是歷屆最多,當中以小學最踴躍。他亦認同學校對於STEM的推動,師資為核心要素。現時不少得獎學校,因為八間中學的老師早前參與了由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舉辦之中學資訊科技增潤計畫,深入培訓學生,在校內製造濃厚氛圍,目前只有約40多家學校在學界比賽當中較為積極參與。

參賽作品歷屆最多

他認為其他學校應該考慮增聘外判退休工程師、科學家等資訊科技專才,將整體學校對於資訊科技的知識提昇及擴闊視野,才有機會將水平提高。

洪文正亦表示,期待學校未來能夠仿效歐美學校,將STEM納入為必修科目;甚至類似音樂科的「以賽代考」,將學生共同合作的成果,替代只以實驗或筆試作為唯一考核基準。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