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菜根譚》勞苦無欲須平衡 | 國學經典

2023-12-13 14:00

讀《菜根譚》勞苦無欲須平衡

衡量刻苦與淡泊

明刻本《菜根譚.前集》第29條、清刻本《菜根譚.概論》曰:「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大意指,勞心勤奮做事,本是做人美德,但如果過分刻苦,便無心機去調適性情,品味生活;淡泊①功名利祿,本是高風亮節,但如果過於枯燥,便無動力再認真做事,貢獻社會。
的確,做人不可一味刻苦、一味淡泊,偶爾也需要有點調劑。因此,港人日常忙碌工作,到了假期,當然也想好好放鬆,外遊者眾。這一道理,從佛教的發展與教義中,也可得到啟發。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勞心勤奮做事,本是做人美德,但如果過分刻苦,便無心機去調適性情,品味生活;
勞心勤奮做事,本是做人美德,但如果過分刻苦,便無心機去調適性情,品味生活;
淡泊①功名利祿,本是高風亮節,但如果過於枯燥,便無動力再認真做事,貢獻社會。
淡泊①功名利祿,本是高風亮節,但如果過於枯燥,便無動力再認真做事,貢獻社會。

佛教起源

香港人以佛教及道教徒最多,而大嶼山天壇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青銅坐佛。(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圖片)
香港人以佛教及道教徒最多,而大嶼山天壇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青銅坐佛。(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圖片)
佛教最初起源於古印度恆河支流羅泊提河流域的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圖為尼泊爾加德滿都東部的帕舒帕蒂納特廟。(維基百科圖片)
佛教最初起源於古印度恆河支流羅泊提河流域的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圖為尼泊爾加德滿都東部的帕舒帕蒂納特廟。(維基百科圖片)
當時,迦毗羅衞國是古印度八個小國之一,(菩提小築網誌資料)
當時,迦毗羅衞國是古印度八個小國之一,(菩提小築網誌資料)
國王淨飯王於公元前623年(一說前565年)誕下太子悉達多。
國王淨飯王於公元前623年(一說前565年)誕下太子悉達多。
悉達多長大後,眼見眾生輪迴②生老病死,生起大慈悲心,立下出家修行之願。 於是,悉達多29歲生子後,便毅然捨棄王位,出家修行,希望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煩惱的辦法。
悉達多長大後,眼見眾生輪迴②生老病死,生起大慈悲心,立下出家修行之願。 於是,悉達多29歲生子後,便毅然捨棄王位,出家修行,希望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煩惱的辦法。
但經過6年苦行修煉,悉達多仍未能解脫生死,無奈之下決定放棄苦行,走進尼連禪河去沐浴,洗滌身上的積垢,
但經過6年苦行修煉,悉達多仍未能解脫生死,無奈之下決定放棄苦行,走進尼連禪河去沐浴,洗滌身上的積垢,
還接受牧牛女乳糜的供養,身心漸漸恢復健康。
還接受牧牛女乳糜的供養,身心漸漸恢復健康。
然後,悉達多獨自來到迦耶山,在菩提樹下潛心反思人生種種苦難之因果。經過7日7夜的靜思,終於豁然大悟,參透宇宙人生的真諦,完成了無上正覺。 此後,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或「釋迦牟尼」,意為覺悟者。
然後,悉達多獨自來到迦耶山,在菩提樹下潛心反思人生種種苦難之因果。經過7日7夜的靜思,終於豁然大悟,參透宇宙人生的真諦,完成了無上正覺。 此後,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或「釋迦牟尼」,意為覺悟者。

佛教最初起源於古印度恆河支流羅泊提河流域的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當時,迦毗羅衞國是古印度八個小國之一,國王淨飯王於公元前623年(一說前565年)誕下太子悉達多。悉達多長大後,眼見眾生輪迴②生老病死,生起大慈悲心,立下出家修行之願。
於是,悉達多29歲生子後,便毅然捨棄王位,出家修行,希望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煩惱的辦法。但經過6年苦行修煉,悉達多仍未能解脫生死,無奈之下決定放棄苦行,走進尼連禪河去沐浴,洗滌身上的積垢,還接受牧牛女乳糜的供養,身心漸漸恢復健康。
然後,悉達多獨自來到迦耶山,在菩提樹下潛心反思人生種種苦難之因果。經過7日7夜的靜思,終於豁然大悟,參透宇宙人生的真諦,完成了無上正覺。
此後,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或「釋迦牟尼」,意為覺悟者。

苦樂並行

佛陀自35歲在菩提樹下證道後,直到80歲涅槃③,這40多年間,從未間斷為眾生說法,闡明人生真諦,足迹踏遍了恆河兩岸。這些有關擺脫生老病死苦煩的說解,後來被其弟子記錄下來,成為不同佛典,影響深遠。

佛陀自35歲在菩提樹下證道後,直到80歲涅槃③,這40多年間,從未間斷為眾生說法,闡明人生真諦,足迹踏遍了恆河兩岸。  (Shutterstock圖片)
佛陀自35歲在菩提樹下證道後,直到80歲涅槃③,這40多年間,從未間斷為眾生說法,闡明人生真諦,足迹踏遍了恆河兩岸。 (Shutterstock圖片)
這些有關擺脫生老病死苦煩的說解,後來被其弟子記錄下來,成為不同佛典,影響深遠,圖為佛教的傳播路線。(維基百科圖片)
這些有關擺脫生老病死苦煩的說解,後來被其弟子記錄下來,成為不同佛典,影響深遠,圖為佛教的傳播路線。(維基百科圖片)

由此可見,一味求苦,無助領悟世間真正道理,必須苦樂兼行,才能看見真象。因此,佛教以「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為基本教義。簡而言之,就是要拔除人間痛苦,讓眾生找回歡樂。這種思想,也可以作為上述《菜根譚》語錄的一個旁注。

由此可見,一味求苦,無助領悟世間真正道理,必須苦樂兼行,才能看見真象。因此,佛教以「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為基本教義。簡而言之,就是要拔除人間痛苦,讓眾生找回歡樂。這種思想,也可以作為上述《菜根譚》語錄的一個旁注。(周澄書法作品,卓克藝術網圖片)
由此可見,一味求苦,無助領悟世間真正道理,必須苦樂兼行,才能看見真象。因此,佛教以「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為基本教義。簡而言之,就是要拔除人間痛苦,讓眾生找回歡樂。這種思想,也可以作為上述《菜根譚》語錄的一個旁注。(周澄書法作品,卓克藝術網圖片)

【認識字詞】

  1. 淡泊:淡泊是指為人處世的態度平淡恬靜,不刻意追求名利,時刻悠然自得。《東觀漢記.卷一八.鄭均傳》有記:「淡泊無欲,清靜自守。」
  2. 輪迴: 佛教用語,意思指眾生不斷面臨生死投胎,就像車輪子一樣轉個不停。
  3. 涅槃:同樣是佛教用語,意指眾生克服生死百苦。

【小練習】
1. 文中以《菜根譚》引述做人不可一味甚麼、一味甚麼?

  • A.    一味盡歡、一味痛苦
  • B.    一味學習、一味頹廢
  • C.    一味努力、一味放棄
  • D.    一味刻苦、一味淡泊

2. 佛教源自哪個國家?

  • A.    迦毗羅衞國
  • B.    迦羅比耶國
  • C.    迦毋琴止國
  • D.    迦釋悠里國

3. 國王淨飯王的太子叫甚麼名字?

  • A.    悉達架
  • B.    悉達多
  • C.    悉達義
  • D.    悉達文

4.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甚麼?

  • A.    作事待人應努力爭取
  • B.    作事待人應進退得宜
  • C.    作事待人應苦樂並行
  • D.    作事待人應取捨有道

【參考答案】

  1.     D
  2.     A
  3.     B
  4.     C

《菜根譚》是明朝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着重正心修身,養性育德。現時傳世版本主要有兩種:分為前、後集的明刻本,以及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章的清刻本。

【重溫《菜根譚》中的道理】

文:謝向榮教授、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本文摘自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啖啖菜根譚》,由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謝向榮教授、鍾傑良主持,可到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重溫;圖: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訂閱《星島校園報》連環送學習天書及網上練習,立即瀏覽了解詳情:https://bit.ly/BTSEP2023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