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詠儀 - 我的「縮時」教育心路|教評心思

2023-08-25 17:08

暑假期間,我應「教育學院畢業同學會」的邀請,為一個名為「初為人師」的活動擔任其中一個環節的講員。

我的第一個任務,是和準教師分享自己教育工作的心路歷程,然後才向他們提供一些入職心得。為此我取了個縱向角度回顧自己的職涯成長,過程頗有感悟。

從我初為人師到掌握教學、再涉獵管理的職涯過程中,我有過失誤、成長、學習、獎勵,但也有過不少的埋怨。好一段時間,我埋怨為甚麼香港教育改革永遠都在航道上,看不到泊岸的一刻;我也曾埋怨學生的學習多樣性令我們的工作日益繁重;也埋怨過撥款的名目層出不窮,資源的同義詞不就是額外工作嗎?

但當我「縮時」回顧這二、三十年公營教育的變化,恍然大悟,就是這些把我們從舒適圈揪出來的種種改變,優化了香港的教育。

記得在我升中那年,中一的班數是8班,每班42人上下,而同期的中六及中七的班數分別兩班,每班30人。換言之,在中學的系統里,中一入學的學生,通過制度的淘汰也好,通過適者生存的定律也好,在5至6年之間,流失至原來人數的1/6,這還未算究竟這1/6能夠畢業的中學生,還有多少能接受高等教育。當時的中學系統,在物色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的同時,也產出了一批為數不少的學術「失敗者」。

今天我們中學六年一貫,教學難度的確是高了,因為今天的制度不會為我們汰弱留強,也不會令適應不來的同學知難而退;相反,我們要有這個準備︰要是學生無法以我們的教法去學,我們就得要找個令他們能學的教法去教。

這個「縮時」回顧所帶來的反思,令我衷心地恭喜眼前的準教師,因為他們選擇了一個「對」的行業,這個行業不斷求進、服務由福利化走向人性化,且讓年輕人所能享受到的機會一代比一代多,一代比一代更顯公平。


潘詠儀
作者為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校長、教育評議會執委。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8月25日教育版專欄「教評心思」。


延伸閱讀:

陳玉燕 - 以書為禮|教評心思

蔡世鴻 - 花多眼亂|教評心思

潘詠儀 - 中學「新鮮人」|教評心思

鄭家寶 - ESG教育|教評心思

楊佩珊 - 「定向—失向—新定向」的校園|教評心思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