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經論學|終止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習

2021-10-15 11:15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大家曾有因閱讀一本好書而感到獲益良多的經驗嗎?如有,當過一段短時間後被問及書中內容時,你又有試過不知何故的啞口無言嗎?如果你曾有以上的體驗,毋須感到驚訝,因為這其實並不罕見。學習類暢銷書《最高學以致用法》作者樺澤紫苑也曾做過一個簡單的試驗加以印證。他向三十個曾讀過同一本書的人提出一個在書中一而再、再而三陳述的中心內容;結果發現,能夠完整回答出來的只有三個人,僅佔一成;其餘大多數人一句話也答不上,更說不出個所以然。

為何會出現上述的奇怪現象呢?明明讀過、學過,為何之後卻像完全遺忘了呢?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嘗試運用樺澤紫苑所提出的學習輸入(input)和學習輸出(output)理論來解釋。這裏所指的學習輸入,可解作讀(如閱讀書籍)和聽(如上課聽老師講解);而學習輸出,則可解作為寫(如寫閱讀後感)、講(講解給別人聽)和行動(練習書中所學)。

樺澤認為很多人在學習時,只重輸入(如訂立一個要在一年內讀完十本書的目標),卻忽略了輸出的重要性(如何運用書中所學)。然而,要高效學習,輸出比輸入更重要。只重輸入,即使成功,也可能只停留於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真棒!我今年讀了十本書了或學了多少東西!」但是過後,他們又可能進入我剛才提到的空洞和遺忘狀態。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問:你剛才講的我都明白,就是要重輸出(重說、重寫、重行動),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輸入和輸出的比例應該是多少呢?這裏可以跟大家分享一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他們曾找來一百名兒童,讓他們背下社交名人錄裏的人物資料,其中安排給每一組記憶(輸入)和練習(輸出)時間各有不同。最後,花百分之三十時間記憶和百分之七十時間練習的組別學習成效最好。及後,他們再找來不同年齡組別的人反覆實驗,比例亦相若。因此,他們最終得出輸入和輸出三比七的黃金比例。

以上三比七的比例,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呢?大家不妨試試,看看效果是否真的那麼好。

電郵:[email protected]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0月15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