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藝師語|奇妙之約 當美術遇上中文

2021-09-30 11:14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說是奇妙,是因為這個約定本應是兩年前之約,只因疫情而延後了,到最近終於踐約,而且勾起一點奇妙回憶。一九九七年我來到曾璧山中學任教美術與設計科,至二○○三年轉校離任。當年沙士肆虐,想不到闊別十八年,可以回校參與中文周,並且碰上另一場疫情。

記得當年同事們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令他們感到校園生活的多姿多采,都努力不懈地嘗試把不同元素引入本科。美術更因其多元特質而尤其適宜結合其他科目,例如我們曾與公民及德育組合作,以「祝福」為題,設計了一大棵許願樹放在禮堂入口處,又與音樂科合作設計會發聲的樂器造型;這都是非常愉快的協作教學。美術科中的花卉和人物素描也大可與生物科產生聯繫:美術着意在個人對物象的感官體會和媒介的運用訓練,而生物科則着意在物象的結構和理解,結合兩者的學習特色,實有利於學習。

記得來校的第一年要兼教中一中國語文科,因此和中文科的同事特別投契。而當美術遇上中文周,剪紙和中國書法這兩種美術形式就最適宜把兩科連結。中文周顧名思義是推動中國文化,美術學習能結合中國文化,實是相得益彰。中國書法向來在美術堂可有可無,但書法中的綫條表達和變化,從美學角度看,實在不容忽視。於是何偉明老師從「永」字八法為起點,並以同學名字為切入點,從而介紹楷書、隸書和行草等書體的區別,並示範如何運筆,令同學們認識千古書法真義。至於剪紙,必須運用利器,剪刀和刻刀,二者取其一,亦可因能力而以小剪刀為主,因此在中小學的美術課堂普遍都有學習,工作坊的重點便着眼於基本功和造型小變化的層面。

有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要研習經年才能有所成就。其實不該囿於這種想法,反而該讓青少年多點接觸和參與。文化傳承必須由學校的老師主動做起。闊別學校經年,喜見學校能隨着社會急促變化而作多方面的變改。不變的是創校初心,有教無類,仍由一班充滿熱誠和愛心的老師為學生締造優良學習環境,開心地學習。當美術遇上中文周,作為美術老師應該一齊參與,共同創造「奇妙」。

電郵:[email protected]

梁志芬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前會長及現任增補委員、資深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9月30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