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教育與社會

2020-11-19 12:07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最近數名新入職老師與我交流,問及為何現今的老師要知悉學生屬於甚麼的社會階層,這會否侵犯了他們的私隱。他們的提問讓我反思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歷,初入行時,老師確實只須周而復始拿着書本和粉筆盒走進課室講課,返回教員室再批改課業和考卷便完成教學責任。然而隨着時代變遷,我們還需要關顧學生的需要和成長。

社會資源充裕、學校人力增加,隨之而來便是朝着如何提升教育質素的方向走。大學和師範學院不但協助職前老師作充分準備,亦持續為在職老師提供培訓。故此,現今的老師不止聚焦在其教學科目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顧及學生成長所涉及的範疇與影響因素。舉一個簡單例子,現時教師培訓的課程,亦有涉及教育與社會關係的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社會階層化便是一個重要的範疇,與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有直接的關係。

身為老師,我們要掌握學生的家庭背景,基本的是了解他們屬哪類別的階層;這樣便可讓我們估算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面對的困難。近年學校停課,需要改為網上學習,對於不同階層的學生自有不同的需要。除了物質資源協助之外,我們是否仍要考慮學生的背景,從而提供學習場所的安排,甚或彈性調撥資源,另聘人手加強網上輔導,藉以協助草根階層的學子。

分享過程中,我向該數名剛入職的老師提出了一個我們不多察覺的情況。由於教學的書本和材料多為廣泛一般性的考慮,在設計上不會作出特別的編排,故常忽略了某階層學生的經歷。老師亦會不經意地把其教學聚焦在中產家庭的生活模式;例如作文的題目為「與家人海外旅遊的經歷」或「與家人外出晚膳的經歷」等,這樣便為難了不少基層學生。

故此,不少教育社會學的學者都指出社會階層會影響學業的成就和教育的機會,當中較明顯的是家庭的經濟情況和生活水平。現今的老師是有需要對學生的背景有基本的掌握,務使在培育學生的過程能給予點點的關懷、體諒和支援。

麥耀光
作者為廠商會中學校長,從事中學教育工作逾三十載。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1月18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