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讓教學更有黏性

2020-08-21 14:27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有些老師會埋怨學生,為何總是沒有記性或無心裝載呢?昨天剛教完,他們今天就忘記了。當然,今時今日很多人都提倡如自主學習等方式,讓學生自學時間增加。即使如此,由於老師要擔當學習促進者而非旁觀者的角色,因此仍然有相當多時間需要作口語講解和引導,如何能增加老師口語表達的「黏性」,是非常重要的。甚麼是「黏性」?就是指老師所說的,能黏在學生的心和腦中,令他們記得而不會轉眼即忘的能力。究竟如何能做到呢?大家可從筆者今天介紹的書籍中嘗試找尋答案。 

這本著作《讓創意更有黏性》(Make to Stick)是由學者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兩兄弟共同撰寫的,書中引用大量的社會心理學案例,探討怎樣才能讓人們對周遭所聽所聞的記憶更具黏性。綜合眾多個案,兩位作者概括以下重點:

第一,「精簡」。要讓別人牢記,必須要簡單,不宜一開始便把事情弄得很複雜,用該書的說法,就是「剝去外殼,直擊本質」。以教學為例,與其要學生在短時間內深入了解六至八個零碎的學習重點,倒不如先歸納和刪減至兩、三個大重點作簡述,讓學生有個概括的理解,之後再循序增廣加深,效果會更好。不少老師做不到這點,是由於他們太急於想將知識盡快完整地傳授予學生,而忘了體諒學習者會吃不消的處境。

第二,「具體」。別一開始便將一大堆抽象的理論、道理、知識和概念等搬出來,這樣會把人嚇壞。應先用各種具體的方式,把重點呈現出來。何謂具體?就是用生活日常接觸到的人和事,乃至語言,用現代流行的術語,就是要以「貼地」的方式表達。

第三,「故事」。人很難記起一堆零碎的事,卻可以記住一個雖然很長但有連貫性的故事(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因為故事可以令我們在腦中產生畫面甚至影片,若然故事能突破常規(意外)或牽動情感(喜怒哀樂),就更能令人們印象加深。當然,要選取能符合訊息傳遞者心意的好故事並不容易,但為了達到理想的傳遞效果和記憶黏性,還是值得花時間的。

希望大家都能通過運用以上三個方式:一、精簡重點;二、具體表達;三、故事包裝,以增強自己的表達能力和聽眾(學生)的記憶黏性。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經濟科科主任、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8月21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