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資產宗數急升 全面撤辣挽樓市信心
2024-02-01 00:00樓價跌勢未止,令負資產數字急增至逾2.5萬宗,創逾19年新高。樓市持續下跌絕非好事,令市民財富縮水,影響消費意欲,繼而影響香港經濟。去年10月政府對樓市印花稅減辣,市場反應一般,當局宜盡快全面撤辣,提振市場信心,以免錯失時機,一旦樓市出現斷崖式下挫才出手,便欲救無從。
辣招任務已完應功成身退
金管局公布去年第4季負資產個案高達25,163宗,比第3季急增1.26倍,涉及金額由第3季的593億元飆升1.2倍至1,313億元,但強調負資產的拖欠比率只是輕微上升至0.08%,對銀行系統構成的風險仍屬可控。金管局從銀行體系穩健角度看待這個問題,自然感到安心,但市民眼見自身物業的價值不斷縮水,甚至資不抵債,卻感到憂心忡忡。
上季負資產宗數上升是意料中事,因樓價持續下跌,已連跌8個月,累跌約12%,若扣除去年初的升幅,全年累跌6.7%。而樓價由2021年高位至今累跌22%,令近年一些承造高成數按揭,除9成按揭外,連8成按揭用家也淪為負資產。假如樓價跌勢不止,意味負資產個案將進一步攀升。
面對樓市拾級而下,社會要求全面撤辣的聲音越來越大。有議員趁立法會辯論《施政報告》提出減辣修例草案時,提出調整股市樓市政策的無約束力議案,動議修正案,加入全面撤銷樓市辣招字眼,反映多個政黨均有共識要求撤辣,以便盤活樓市。
當局2010年為了應對熾熱炒風,推出樓市需求管理措施,並不斷加辣,透過大幅增加交易成本,令炒家離場。時移世易,現時樓市受高息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夾擊,量價齊跌,準買家擔心樓價未見底,寧願觀望不入市,令發展商貨尾數量不斷增加,在看不通前景而不願投地之下,導致賣地多次流標,加大樓市下行壓力。要搞好經濟,就一定要穩定樓市,既然樓市辣招已完成其歷史任務,便應功成身退,讓樓市回復正常操作。
不過,政府對撤辣有其自身考量。首先,樓市印花稅是政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一旦全面撤辣,意味庫房收入大減,只會令政府入不敷支問題雪上加霜。今個財政年度首9個月,財赤已高達1,423億元,即使今個月利得稅和薪俸稅開始入帳,財政情況將有所改善,但鑑於賣地收入差,又未有其他稅項可替代,始終難以扭轉財赤嚴峻困局。
此外,當局擔心全面撤辣可能刺激樓價上升,讓之前壓抑樓價的努力付諸東流,從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昨天回應多名議員提出全面撤辣訴求時,重申樓價仍處於市民難以負擔水平,當局會繼續監察樓市,反映當局對撤辣有所顧慮。
樓價急瀉才出手為時已晚
然而,從當局去年10月將買家印花稅、新住宅印花稅減半,並對新來港人才置業採取「先免後徵」措施後,交投量雖有所增加,但樓價卻不升反跌,反映市民信心疲弱,令到商界和政黨均認為有空間進一步撤辣,預期對刺激樓價作用有限,但至少可讓樓市恢復正常操作,由供求自行決定,提振市場信心。
事實上,信心比黃金重要。若政府認為樓價貴,任由樓價持續下跌,當樓價跌到某一個點,一旦市民失去信心,就可能出現斷崖式下跌,屆時才出手,已錯失穩定市場信心的最佳時機,將要花更大力氣也未必可穩住樓市,而當業主眼看財富不斷縮水,不敢消費,更不利經濟復甦。內地過去幾年推出多項嚴苛樓控措施,當樓市跌勢已成,再加上內房債務危機湧現,即使中央近月取消限購、限貸、限價等措施救市,也未能挽回市場信心的殷鑑在前。故港府應先搞清楚樓市調控目標,究竟是保住庫房收入,抑或穩定樓市信心。若是後者最為重要,便應盡快當機立斷,趁下月《預算案》契機全面撤辣。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