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移民回流醫病增 宜早綢繆對策防濫用

2024-01-09 00:00

近來香港出現移居海外的港人回流醫病趨勢,當中包括涉及癌症等重病,此舉不但擠佔本港公院緊張資源,對市民不公,還加重公共財政負擔,港府須檢視現行政策,並作出修訂,以免資源被那些不以香港為家的移民所濫用。

消息人士透露,公院為數不少重症患者為早年移民,或與香港沒有顯著居住聯繫的人,前線醫護在向海外醫療機構索取患者病歷,才察覺到回流港人在公院治療的趨勢。
擠佔公院資源對留港市民不公

港人移民回流醫病,背後原因相信與外國醫療費用昂貴有關,即使加拿大和英國奉行收費低廉甚或費用全免的全民保健,但私營醫療局限於身體檢查、牙科和眼科服務,一旦患重病,只能等候公院專科接收,但輪候需時。由於香港醫療水平堪與美歐比肩,港人相當醒目,在移居海外時也不願將香港的住院醫療保險斷供,一旦在海外證實患上癌病,便可返港先入住私院接受前期治療,再轉介到公院,大約4-8星期便可與腫瘤科醫生見面,比留在海外輪候時間短,這解釋為何不少港人移民選擇寧願千里迢迢回港求醫。

港人回流醫病現象持續和增多,衍生出兩個問題。第一,對留港打拼的市民造成不公,因港人移民已永久離港,不再納稅,可是卻因持有香港身份證,仍可保留隨時返港享受香港居民的醫療及其他社會福利,無疑是享有雙重福利,當他們在海外沒錢醫病,便立刻飛回香港治療,擠佔公院資源,令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越排越長。在公共財政的大原則下,絕大部分的公共資源應該留給本港居民,而不是給予那些選擇離棄香港的移民。

第二,雖然消息人士沒披露港人回流入住公院的確實數字,但每增多一宗個案,便增加公共財政負擔,因香港居民到公院看病或入院,政府只收取象徵式費用,遠遠無法收回成本。以專科門診收費為例,每次診症成本需要1,620元,但公院在首次診症收費135元,其後每次80元;公院普通科病房的每天住院成本為7,390元,但醫院只收取病人每天120元,即政府補貼98%費用。

在連續幾年出現赤字下,難免令人擔心港人移民回流醫病成了新趨勢,將加重政府財政負擔。雖說財赤只是短暫現象,待經濟好轉,庫房收入便會明顯有所改善,但過去幾年出現的移民潮,移民人數眾多,對醫療開支造成的實際影響可能仍未浮現,卻不能輕視相關問題。

社會有聲音要求對回流醫病的港人移民負擔一定醫療成本,但執行上存在一定難度,因基本法訂明香港居民可依法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要取消其相關福利,便涉及修例。

同時,如何劃定移民身份也有技術困難,例如有家長會為了照顧負笈海外升學的年幼子女而暫時移居海外,應否視為移民?
盡速評估問題嚴重性莫遲疑

因此,港府宜及早評估究竟有多少人已移居海外,並對回流醫病進行不同場境的沙盤推演,研究問題有多嚴重,若最終研判有可能對公共財政構成沉重壓力,便應及早檢討相關政策,如何能作出較少政策調整,如為移民定出一條每年居港日數的明確界線,輔以大數據分析,才能不會為港人移民包底,確保公帑用得其所,讓市民能優先享受醫療福利。去年政府再派電子消費券時,把離港移民列為不符合資格領取,當時以誰以永久離港為由提早領取強積金,鎖定為移民的做法簡易可取。

永久離境者眾,已成為新課題,作為負責任的政府,當局須以前瞻式目光看待問題,並及早綢繆應對對策。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