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筆論政】善用閒置康體場地

2021-08-18 00:00

東京奧運圓滿結束,港隊以一金兩銀三銅的歷史性佳績凱旋而歸,全城振奮。為了鞏固香港精英運動員的專業水平,持續創出好成績,除了靠運動員及其專業團隊本身拼盡全力、不懈奮鬥,更需要是特區政府制訂整全的體育政策,讓更多運動員能夠心無旁騖、為港爭光。

港隊傳來捷報後,特首林鄭月娥順勢宣布五項體育支援政策,包括提早建成體育學院新大樓、成立三億元基金提升運動醫療及科學研究,亦會加入「產業化」、「專業化」的體育政策目標等,以加強體育發展的力度,方向正確,但仍有很大優化空間。

特區政府一直以「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作為體育發展的策略,即對精英運動員支援及培訓之餘,亦要推動運動普及化,鼓勵市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對於「精英化」,香港體壇近年精英輩出,某程度反映政策取得一定成效;至於「普及化」,目標雖好,但要推動落實,存在不少困難。

主要原因離不開是港人生活緊張,連休息時間也不夠,要市民多做運動,難度較大。不過,政府也不能就此推卸責任,因為本地公共康體場地及設施長期不足,也是阻礙運動普及化的重要因素。

正正因為康體場地供不應求,市民要訂場打波、跳舞、做運動,往往要鬥早鬥快搶位,勞心勞力。此外,最近奧運帶起本地運動熱潮,報名參加劍擊、羽毛球及乒乓球運動班的人數急增,有教練原本計畫舉辦暑期訓練班,但就因為場地有限,最後訓練班堂數更被逼減半。

對於欠缺康體場地及規劃,特區政府也有回應。早於一七年一月的《施政報告》就提出「體育及康樂設施五年計畫」,目標是在二二年之前,開展二十六個項目,以增加康體設施。至今,當中二十個項目已獲立法會撥款。

對於增加體育場地,筆者當然支持,但同時促請政府要多管齊下,除了盡快落成上述二十六個項目;亦要檢視《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研究在白石興建大型體育場館,以至優化公共運動設施及場地預約機制。短期而言,政府更加要加大力度,善用和提升現有的康體場地。

其一是研究重建舊有的社區康體中心。這類舊式康體場地往往只有一至兩層,未能地盡其用,政府應予全面檢視,重建為現代化的多用途康體大樓,提升土地的使用地積比,以增加更多體育場地。

其二是開放學校的體育場地供團體以至公眾借用,以善用閒置的康體場地。事實上,這個方案提出多年,至今成效未如理想,關鍵在於當局是否有從校方角度思考,減除學校在管理、責任、維修方面等顧慮。除了要處理學校有關的額外支出,還要為學校提供更大的誘因,以及積極協調租借雙方,才有機會成事。

李慧琼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