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新填海區研引入「兩用海濱」

2021-06-02 00:00

土木工程處副處長黃志斌(中)表示,現時的填海技術已足以應付未來海平面上升。
  
土木工程處副處長黃志斌(中)表示,現時的填海技術已足以應付未來海平面上升。   

(星島日報報道)港府近年銳意透過推展連串填海計畫增加土地供應,惟全球水位上升及偶然出現的風暴潮,卻加添填海造地的挑戰。不過,隨著填海技術進步,令不同填海選址的可行性大大提高。專責海港及土地事務的土木工程處副處長黃志斌表示,香港於本世紀末平均海平面高度,最多可能上升至約一點零八米,但本港現時的填海技術已足以應付,尤以在港珠澳大嶼人工島應用的弱波石效果最為顯著,有助減低越堤浪的沖力,會考慮在「明日大嶼」項目的南段設置;亦有意參考美國一些城市的做法,在新填海區發展「兩用」海濱,於極端天氣來襲時用作緩衝區,平日則可作海濱及其他康樂活動。他亦透露,處方不排除在個別大型填海項目,採取能抵禦超過百年一遇極端天氣的規格,作為填海的設計標準,加強對沿海的保護。

港府近年一直計畫透過「明日大嶼」及其他近岸填海項目增加土地供應,惟社會過去一直憂慮未來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將會增加,關注部分填海選址的可行性。土木工程處副處長(海港及土地)黃志斌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本港過去已一直面對不同類型的極端天氣,加上相關海事工程亦不斷提升,有信心未來在極端天氣來襲時,仍能保障市民的安全。

黃志斌指出,處方關注水位上升情況,對於填海項目帶來的影響;根據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一四年公布的《第五份評估報告》,按照多個國家及地方在一六年實施的《巴黎協定》的減排目標,同意控制氣溫升幅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於兩度之內,並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一點五度之內,假設未來出現中度溫室氣體濃度情景,推算香港於本世紀末(即二一〇〇年),平均海平面高度會上升約零點四九米。

他稱,按照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於前年發表的《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推算即使按照高溫室氣體濃度情景所預測的上限,香港於本世紀末平均海平面高度,可能會上升至約一點零八米,較中低溫室氣體濃度情景,平均海平面也會高出約零點六米。他說,即使發生該情況,現時的填海技術也足以應付,「這差別在海事工程,處理不難。可以加高海堤,增加弱波石,以及提高主水平基準等,可以處理到。」

綜合過去的經驗,黃志斌稱處方現時已有一系列方案,確保未來的填海項目能夠應對極端天氣,首先為確保海事設施結構穩固,沿岸地方擬設堆石海堤、直立式海堤、擋浪牆、以及弱波石等。當中以弱波石效果最為顯著,有助減低越堤浪的沖力,港珠澳大嶼人工島亦採用相關設計。

至於海岸結構的設計,黃志斌稱可在沿岸地方建設適當的排水系統,處理越堤浪的威脅,惟不會做到沿岸土地滴水不沾的程度;亦可參考美國紐約市曼克頓城港等海外的例子,在沿岸的新發展預留適當空間,在極端天氣來襲時用作緩衝區,平日則可作海濱和及進行其他康樂活動,例如海濱長廊、綠化的公共空間,或休憩公園。

就未來將有多個填海項目等待上馬,黃志斌稱會採用一百年荷載重遇期作為設計準則,可抵禦百年一遇的極端天氣,合乎國際標準,同時就個別大型填海項目,更不排除會採取更高的標準,具體方案視乎相關項目的研究報告而定。

對於備受關注的「明日大嶼」計畫,他認為項目的東、西、北方均有「屏障」,惟南方當遇上極端天氣時,風浪往往在南面吹入,處方亦須作適當處理,「填海時需要填得高一些,放置一些弱波石,留足夠空間處理風浪。」他續稱,處方亦可在部分風浪較大的地方設置弱波石,視乎設計而定。

龍鼓灘為近岸填海選址之一,填海的新科技有望在此應用。
龍鼓灘為近岸填海選址之一,填海的新科技有望在此應用。
海岸結構的設計有意參考外國做法,預留位置發展「兩用海濱」。
海岸結構的設計有意參考外國做法,預留位置發展「兩用海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