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疫下本地遊啟示:鄉郊管理需創新思維
2021-07-19 00:00疫情下,鄉郊人山人海的場面,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出現。去年共有一千二百萬遊客到訪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而長洲等島嶼,亦成本地遊勝地。
現時,香港設有二十四個郊野公園和二十二個特別地區,共佔地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佔全港土地四成。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目前有約一百五十名人員,負責在這些地方巡邏及執法,去年共進行了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二次巡邏,較一八年及一九年分別巡邏一萬五千四百五十六次及一萬四千八百一十四次少。
去年根據《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提出檢控及發出書面警告的數字,分別為八百三十三宗及一百二十三宗。但檢控個案中,亂拋垃圾的成功檢控數字僅佔七十七宗,與郊野不時堆積大量垃圾的場面,形成強烈對比。
審計署在一三年曾發表報告,指出負責執法和巡邏的郊野公園護理科,巡邏次數並非經常達標,部分辦事處更沒有為例行巡邏設定目標次數。當時漁護署解釋,這是由於需不時調配人手進行特別行動,以及應付其他突發和緊急的職務。
究竟漁護署巡邏隊人手是否足夠,其工作效率又是否合乎期望,固然需要關注。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署方加強執法,成功檢控更多違規人士,但罰則是否具阻嚇力,也有待商榷。本地英文網媒Hong Kong Free Press報道,有人在芝麻灣郊遊徑附近非法砍伐樹林,遭夷平的區域佔地約一萬平方米,涉及九塊不相連的私人土地,當中部分土地更是位於南大嶼郊野公園範圍內,惟斬樹者最終僅被法庭判罰款五百元。
方案一:預約、收費、限人流
要減少上述情況,政府有必要考慮大幅增加巡邏及執法人手,同時提高刑罰的阻嚇力。此外,引入各種管理鄉郊的措施,也值得考慮。現時不少國家及地區的自然生態景點,便透過各種方式控制人流,減低鄉郊負荷,包括要求遊客繳付入場費、預先登記及限制參觀人數。
在美國,到訪黃石國家公園的旅客,需於閘口或預先在網上購買門票。門票分為七天及年票,有關收入會投放在公園的發展。台灣的福山植物園則採取預約制,每日入園限額為五百人,假日則為六百人。
在香港,濕地公園同樣要求訪客購買門票才可進入,並設有限制開放時間。米埔自然保護區則必須預約或報名參加生態團才可進入。
參考上述例子,要落實預約、收費和限制人流措施,該生態區必須規劃明確的界線,以便處理遊客的出入登記。故若要在郊野公園實行,或需將每個郊野公園框出特定範圍,形成獨立園區,再設置出入閘口,用作收費及處理入場安排。每個園區可安排巡邏及執法人員,處理違規行為。當然,郊野公園本為公共設施,一旦收費,或會削弱基層使用郊野公園的機會,故如何定價、有否豁免,需謹慎考慮。
方案二:打造旅遊小島 管理權可外判?
離島在疫情下成為市民的避難所,除了長洲、南丫島等熱門島嶼外,一些隱世小島亦逐漸被發掘。舉例,位於清水灣的綠蛋島,以清澈的「玻璃水」聞名,吸引不少市民浮潛、划獨木舟及進行其他水上活動,亦不時有私營團體舉辦浮潛體驗團,及提供獨木舟租借服務。但這類小島一般無人管理,又沒有垃圾桶等配套設施,容易造成垃圾堆積等問題。
事實上,香港除了香港島和大嶼山外,共有二百六十一個面積五百平方米或以上的島嶼,除綠蛋島外,東龍洲、東平洲、橋咀島等小島都是熱門的郊遊地點。若每個島嶼均由政府管理,將再一次回到人手的問題。將部分小島的管理權外判,又是否可行?
再以綠蛋島為例,若將小島的管理權交予非政府機構或私營機構,讓他們包辦島上的一切事務,包括舉辦浮潛團、提供獨木舟租借服務等,同時做好人流管制,例如同時承包登島船務,需收費或預約才可登島,以及處理垃圾,賺取的利潤可重新投放在小島的發展上,既可減省政府資源,又可減低小島因「無王管」而被破壞的風險。當然,政府亦需要定期檢視這些機構的管理表現,以免出現管理不善的情況,弄巧成拙。同時也要評估收費對基層人士的影響,適時提出應對方案。
大自然的資源十分寶貴,必須好好珍惜。政府要改善鄉郊管理,除了加強原有的措施,也需探討新的管理模式,例如考慮引入收費、預約制、限額,甚至外判經營等方式,多元思考鄉郊管理新出路。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