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新填海区研引入「两用海滨」

2021-06-02 00:00

土木工程处副处长黄志斌(中)表示,现时的填海技术已足以应付未来海平面上升。
  
土木工程处副处长黄志斌(中)表示,现时的填海技术已足以应付未来海平面上升。   

(星岛日报报道)港府近年锐意透过推展连串填海计画增加土地供应,惟全球水位上升及偶然出现的风暴潮,却加添填海造地的挑战。不过,随著填海技术进步,令不同填海选址的可行性大大提高。专责海港及土地事务的土木工程处副处长黄志斌表示,香港于本世纪末平均海平面高度,最多可能上升至约一点零八米,但本港现时的填海技术已足以应付,尤以在港珠澳大屿人工岛应用的弱波石效果最为显著,有助减低越堤浪的冲力,会考虑在「明日大屿」项目的南段设置;亦有意参考美国一些城市的做法,在新填海区发展「两用」海滨,于极端天气来袭时用作缓冲区,平日则可作海滨及其他康乐活动。他亦透露,处方不排除在个别大型填海项目,采取能抵御超过百年一遇极端天气的规格,作为填海的设计标准,加强对沿海的保护。

港府近年一直计画透过「明日大屿」及其他近岸填海项目增加土地供应,惟社会过去一直忧虑未来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将会增加,关注部分填海选址的可行性。土木工程处副处长(海港及土地)黄志斌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本港过去已一直面对不同类型的极端天气,加上相关海事工程亦不断提升,有信心未来在极端天气来袭时,仍能保障市民的安全。

黄志斌指出,处方关注水位上升情况,对于填海项目带来的影响;根据联合国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一四年公布的《第五份评估报告》,按照多个国家及地方在一六年实施的《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同意控制气温升幅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两度之内,并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一点五度之内,假设未来出现中度温室气体浓度情景,推算香港于本世纪末(即二一〇〇年),平均海平面高度会上升约零点四九米。

他称,按照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前年发表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推算即使按照高温室气体浓度情景所预测的上限,香港于本世纪末平均海平面高度,可能会上升至约一点零八米,较中低温室气体浓度情景,平均海平面也会高出约零点六米。他说,即使发生该情况,现时的填海技术也足以应付,「这差别在海事工程,处理不难。可以加高海堤,增加弱波石,以及提高主水平基准等,可以处理到。」

综合过去的经验,黄志斌称处方现时已有一系列方案,确保未来的填海项目能够应对极端天气,首先为确保海事设施结构稳固,沿岸地方拟设堆石海堤、直立式海堤、挡浪墙、以及弱波石等。当中以弱波石效果最为显著,有助减低越堤浪的冲力,港珠澳大屿人工岛亦采用相关设计。

至于海岸结构的设计,黄志斌称可在沿岸地方建设适当的排水系统,处理越堤浪的威胁,惟不会做到沿岸土地滴水不沾的程度;亦可参考美国纽约市曼克顿城港等海外的例子,在沿岸的新发展预留适当空间,在极端天气来袭时用作缓冲区,平日则可作海滨和及进行其他康乐活动,例如海滨长廊、绿化的公共空间,或休憩公园。

就未来将有多个填海项目等待上马,黄志斌称会采用一百年荷载重遇期作为设计准则,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合乎国际标准,同时就个别大型填海项目,更不排除会采取更高的标准,具体方案视乎相关项目的研究报告而定。

对于备受关注的「明日大屿」计画,他认为项目的东、西、北方均有「屏障」,惟南方当遇上极端天气时,风浪往往在南面吹入,处方亦须作适当处理,「填海时需要填得高一些,放置一些弱波石,留足够空间处理风浪。」他续称,处方亦可在部分风浪较大的地方设置弱波石,视乎设计而定。

龙鼓滩为近岸填海选址之一,填海的新科技有望在此应用。
龙鼓滩为近岸填海选址之一,填海的新科技有望在此应用。
海岸结构的设计有意参考外国做法,预留位置发展「两用海滨」。
海岸结构的设计有意参考外国做法,预留位置发展「两用海滨」。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