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直资风雨飘摇三十载 议会盼教局勿忘初心

2021-03-08 10:16

香港直接资助学校议会主席陈狄安,期望教育局可维持对直资学校的初心。
香港直接资助学校议会主席陈狄安,期望教育局可维持对直资学校的初心。

在一九九一年九月推行的「直接资助计画」,今年已步入第三十个年头,而直资学校亦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香港直接资助学校议会主席陈狄安接受专访时表示,近年直资学校在营运上的弹性减少,包括可修读国际课程人数和规范等,有违当年办直资学校的原则,故直资议会盼教育局可维持直资计画的初心,不想直资逐渐变得津校化,甚至是官校化。

现时全港有七十一所直资学校,包括中学、小学及一条龙学校,当中有不少均深受家长欢迎,每年的申请人数动辄过千,学位竞争情况相当激烈。究其原因,除了因直资学校当中,有部分是从津贴学校转制而来的传统名校,亦有校龄相对较浅的直资学校,提供国际课程,例如国际文凭(IB)课程、英国课程如IGCSE和GCE A-Level等,又可自订教学语言,都是吸引家长为子女报读的因素。

香港直接资助学校议会主席兼港青基信书院校长陈狄安接受《教育版》专访时表示,直资学校面世近三十年,多年来面对不同挑战,例如移民潮下,直资学校有学生流失,对以按学生人头计算资助额的直资学校来说,或多或少有影响,期望教育局在资源调配时,明白直资学校正面对这问题。但他坦言,移民潮是大环境及社会问题,反而直资学校营运的弹性减少,受监管范围远较三十年前多,这方面更值得关注。

直资学校可录取非本地生,让校内环境更国际化。
直资学校可录取非本地生,让校内环境更国际化。
圣保罗男女中学是首批转做直资的传统名校。
圣保罗男女中学是首批转做直资的传统名校。

监管比津校更严

「『直资学校计画』是政府根据教育统筹委员会,在一九八八年的《第三号报告书》而推行,目的是成立多元化的私立学校体制。」陈狄安指,当时政府鼓励非官立的中学加入直资计画,以提高私立教育的质素,其初心是为学生提供多元和优质的教育,让家长有更多选择。

结果,首批直资学校在一九九一年九月推行,当时的直资学校,包括一些爱国学校和国际学校,其后政府曾数次修订直资计画的条款,遂陆续吸引有些老牌名校加入直资行列,也有新校选择以直资模式办学,让直资学校的种类更多元化。

然而,在二○一○年,审计署发表报告,指当时几乎所有直资学校,都有帐目及行政安排混乱的问题后,政府即加强对直资学校的监管。陈狄安直言,监管的要求,比一般津贴学校更高,开办课程的弹性也收窄,「包括在开办国际课程上有限制,例如限制学生人数,或提升开办课程的门槛。」

审计较密时间长

陈狄安解释,根据政府早期的指引,直资开办的国际课程,学生人数须比修读本地课程少;换言之,校内有百分之四十九的学生读国际课程都可以,但现时有些学校,只获批三分一,甚至四分一的国际课程名额,「这跟当时容许直资学校在校本安排上的弹性迥异。」

另外,政府早期容许直资学校在财政及人事管理上有自主性,可是其后收紧政策后,要求审计的次数比较密。「有些津贴学校,可能十年都未曾审计一次,但直资学校每隔五至七年就要做一次。」陈狄安续说,审计的日数也较长,「津贴学校一个多星期就可完成,直资学校最少却需两个星期。」

课程优势被忽略

陈狄安无奈指出,理解收紧直资学校办学弹性的原因,但此举却影响直资学校的营运,也增加了开办课程的掣肘。「例如限制修读国际课程的人数,就会增加了单位成本,最终有关费用又转嫁至学生身上,然后直资学校又被指责收取昂贵的学费。」他认为,坊间对直资的营运常存误解,这或许是传媒常报道直资学校的学费,却忽略了直资为学生带来的优势和好处。

「直资学校其实有很大的优势,除了课程较多元,还因为直资始终属本地学校体系,很多初中和小学,都是读本地或与本地有关的课程,跟私立学校是两码子的事,较为『贴地』,会更了解本地的事情;此外,直资有政府资助,学费相对私立学校,一定较便宜。」陈狄安表示,直资学校均设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计画,可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申请,避免有学生因经济问题,未能入读直资学校。

不应变得官津化

此外,陈狄安认为直资学校可录取非本地生,学费亦较国际学校便宜,有助吸纳更多海外人才带子女来港发展,巩固香港国际城市的地位;加上直资学校为了吸引学生申请,必须自强不息,提升学校水平,才可获家长认同,「始终家长是用脚投票,必须推陈出新。」

在直资计画步入第三十个年头,陈狄安指议会一直有和教育局商讨,并据理力争,希望教育局重拾当日办直资学校的初心,保留直资学校的特色,不想直资逐渐变得津校化,甚至是官校化,「如果直资津校化,又何须做直资?」

记者:陈艳玲  图:受访者提供、星岛图片库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