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從「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到「校正回歸」 台灣抗疫高創意低成效
2021-05-28 06:14
台北市爆疫核心地段萬華區,充斥著阿公店和茶館,這地區是台北的色情場所老區,從業員都是40、50歲以上。自從蔡英文於2016年上台之後,與大陸關係急速轉壞,大陸遊客劇減,蔡英文就搞出「新南向政策」,要吸引東南亞遊客來台,結果大開中門,讓大批東南亞妓女到台灣「揾食」,為萬華區色情事業注入年青「新血」,結果該區成為爆疫中心,出事後東南亞小姐自然不會主動投案,而是全台逃亡。新南向政策可謂「成果豐碩」。
萬華區出事,台灣的抗疫總指揮、衛福部長陳時中發揮他的文化創意,稱萬華區的買春活動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成功轉移注意。看著有基隆60多歲男子連續26天每天坐火車去台北萬華區,搞「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頓覺台灣人的聯繫確是「挺緊密」的。
陳時中的創意不止於此,他又創出「校正回歸」這個新名詞。初時大家都不太了解「校正回歸」是什麼東東。以為5月22日出現400宗「校正回歸」個案,只是一次過,以為疫情爆發之初,台灣地方政府向上報告疫情的時候,因誤填資料或報告不及時或檢測延誤,漏報了一些個案,於是台灣一次過把漏報的個案重新公佈。
但其後見到台灣連續6日,差不多每天都出現200多宗「校正回歸」個案時,大家終於明白「校正回歸」這個名詞,真正創意不是文學上的,而是統計學上的。當每天都有近半數的個案「漏報」,幾天之後才報出,但又不計入當天的確診數字,就等於經常把每天的確診數字少報一半了。以今天(5月27日)為例,台灣新增401宗本地確診個案,另有266宗「校正回歸」個案,加起來已是667宗了。
台灣的統計創意在於世界各地從沒用過這種方式,去公佈新增確診數字。有些地區界定確診的標準有所改變,會調整確診數字,但都只會是一次性的。至於漏報或遲報的確診個案,全世界都會加到當天的新增確診數字,而不會分拆開來,不計入當天的確診數字。你不能夠不佩服台灣政府的文創思維。
說穿了,這些創意的背後,其實是想掩飾爆發疫情的尷尬。台灣自命為「抗疫優等生」,如今卻變成「抗疫留班生」,成為疫情重災區,而台灣一天的檢測量只有一萬多,以一個2300萬人口的地區而言,少得可憐。相信實際的染病人數比政府所公佈的確診數字多5倍也不止,估計台灣疫情,尚未見頂。
台灣那種「少檢測,少確診」的政治行為,客觀上影響了台灣的抗疫。例如金門縣為了防止新北市和台北市等疫情重災區的帶病毒者進入,定出進入金門的人要有3天內的核酸測試報告,否則就要即場進行檢測。結果該政策被陳時中以違反中央政策為由,完全廢掉。台灣政府任由帶病毒者在島內自由流動,而且不做檢測,就助長了病毒的散播。
台灣的抗疫方式,充滿了政治性,亦體現在疫苗的供應上。台灣的疫苗嚴重不足,當地多個地方政府想從大陸購入疫苗,但台灣政府卻諸多阻撓。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公開表示,大陸願意提供疫苗予台灣。但陳時中的回應是:「他們沒有在打的,我們有點興趣啦!他們在打的,我們不敢用啦!」
表面看,陳時中似乎是不想要國藥、科興和康希諾幾種內地在打的疫苗,只想要復星代理的復必泰疫苗,但當台灣南投縣想輸入復必泰疫苗,陳時中又說,「目前中國大陸還沒有核發復必泰藥證,其中不知道有什麼問題。」陳時中藉口多多,只是不想用大陸提供的疫苗而已。
最好笑的是,美國在台協會負責人儷英傑開召記者會,一方面拿出一個菠蘿出來挺台灣,另一方面被問到美國會否供應台灣疫苗的時候,他就輕微淡寫地說「台灣確診數目較低」,意思是「台灣自己可以搞掂,不用美國提供疫苗。」這個借台灣報細數作為美國不供應苗的藉口,已經夠台灣尷尬了。
台灣以政治態度、而不是以科學態度去抗疫,結局只有一個,就是令到台灣的疫情難以控制,受苦的只是台灣民眾。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