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點評】楊潔箎2+2會談全程騷中文
2021-03-22 21:55
楊潔箎是誰?上海電表廠工人對這位名字難寫難讀的18歲青年,開始注意起來,他原於上海外語學院附中讀書,遇文革而停學,1968年轉做工人。楊潔箎因懂英語借調政府單位,隨後保送英國深造;回國在外交部翻譯室當科員。楊潔箎平步青雲,2000年從駐美大使拾級而上,2007年當上外交部長。
70、80年代,楊潔箎是美國駐華大員老布殊、李潔明的指定翻譯,英語造藝那麼好,為什麼不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秀一秀英話?有關問題稍後講,先說之前的全國兩會,有政協委員建議︰「改革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外語)的主科地位,英語等外語課程不再設為與語文、數學同等的主科,不再將英語(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科目。」建議引起重大爭議,中國不用跟西方緊密聯繫交流了嗎?
1984年,英語正式被列入高考科目,30多年來產生不少矛盾。兩年前,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已經提出︰「一個孩子10年裡,有將近五分之一(18.13%)的時間花在學習英語上,學生一年的英語必修課要消耗掉1637.8億元,中國人每年學英語消耗掉的錢至少能投資0.8個三峽、發射204個神舟航太飛船。而這一數據僅涵蓋小學三年級到高三,如果再加上大學和愈來愈多小孩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那麼至少要學14年。」問題是,這值得嗎?
內地有位家長意見如下︰「我特別支持取消英語(外語)在中小學主科地位的建議。英語確實應該學,但完全沒必要和語文、數學同等待遇。我不明白英文比這些學科重要多少。其實,物理、地理、生物這些學科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孩子們可以從中獲得很多知識。」過去全國總體學習偏於英語——與準備留學、移民,去外資機構打工等主觀志願有關——今天中國要搞好科學技術、基礎研發,靠的是數學和自然科學,調節一下英文科的比重,無可厚非。
你說,今時今日搞科研一定要英語不行?這不是必然的,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表示,人工智能的高級論文愈來愈多由華人發表,或已逾半數之多。由此估計隨中國科學技術進步,以後論文用中文發表都可以;更何況以美國及歐盟國家要搞「民主科學國家」聯盟,從技術到人才都要向中國設限,中國自主發展,用中文更省時間,推動科學教育,更有效果。
愛因斯坦母語是德語,他的論文和書信都是用德語撰寫,由他的秘書、同事或助理翻譯成英文。愛因斯坦後來到美國生活改用英語,不過,他臨終時最後的幾句都是說德語。其實我想說,英語不是現代科學的「官方語言」。
有人說楊潔箎明明識英文也用翻譯是為了掙多點時間思考回應,我看這不是主要原因。部分香港人和時尚的內地人,可能以為英語水平是與身份掛鉤,大家難以理解,原來有身份的中國人跟外國人說英文,才是有失身份。過去大家不習慣,不打緊,以後習慣就好了。
深藍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編按:原題為「楊潔箎2+2全程「秀」中文,有建議內地英文不要做主科」】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