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点评】杨洁篪2+2会谈全程骚中文
2021-03-22 21:55
杨洁篪是谁?上海电表厂工人对这位名字难写难读的18岁青年,开始注意起来,他原于上海外语学院附中读书,遇文革而停学,1968年转做工人。杨洁篪因懂英语借调政府单位,随后保送英国深造;回国在外交部翻译室当科员。杨洁篪平步青云,2000年从驻美大使拾级而上,2007年当上外交部长。
70、80年代,杨洁篪是美国驻华大员老布殊、李洁明的指定翻译,英语造艺那么好,为什么不跟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秀一秀英话?有关问题稍后讲,先说之前的全国两会,有政协委员建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外语)的主科地位,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数学同等的主科,不再将英语(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科目。」建议引起重大争议,中国不用跟西方紧密联系交流了吗?
1984年,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科目,30多年来产生不少矛盾。两年前,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已经提出︰「一个孩子10年里,有将近五分之一(18.13%)的时间花在学习英语上,学生一年的英语必修课要消耗掉1637.8亿元,中国人每年学英语消耗掉的钱至少能投资0.8个三峡、发射204个神舟航太飞船。而这一数据仅涵盖小学三年级到高三,如果再加上大学和愈来愈多小孩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那么至少要学14年。」问题是,这值得吗?
内地有位家长意见如下︰「我特别支持取消英语(外语)在中小学主科地位的建议。英语确实应该学,但完全没必要和语文、数学同等待遇。我不明白英文比这些学科重要多少。其实,物理、地理、生物这些学科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知识。」过去全国总体学习偏于英语——与准备留学、移民,去外资机构打工等主观志愿有关——今天中国要搞好科学技术、基础研发,靠的是数学和自然科学,调节一下英文科的比重,无可厚非。
你说,今时今日搞科研一定要英语不行?这不是必然的,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表示,人工智能的高级论文愈来愈多由华人发表,或已逾半数之多。由此估计随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以后论文用中文发表都可以;更何况以美国及欧盟国家要搞「民主科学国家」联盟,从技术到人才都要向中国设限,中国自主发展,用中文更省时间,推动科学教育,更有效果。
爱因斯坦母语是德语,他的论文和书信都是用德语撰写,由他的秘书、同事或助理翻译成英文。爱因斯坦后来到美国生活改用英语,不过,他临终时最后的几句都是说德语。其实我想说,英语不是现代科学的「官方语言」。
有人说杨洁篪明明识英文也用翻译是为了挣多点时间思考回应,我看这不是主要原因。部分香港人和时尚的内地人,可能以为英语水平是与身份挂钩,大家难以理解,原来有身份的中国人跟外国人说英文,才是有失身份。过去大家不习惯,不打紧,以后习惯就好了。
深蓝
原文刊于《巴士的报》
【编按:原题为「杨洁篪2+2全程「秀」中文,有建议内地英文不要做主科」】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