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死亡+疫苗 沒有因果關係
2021-03-10 05:30
這令我想起在大學讀的邏輯課,教導我們不要同時出現的關聯事像(Correlation),當成有因果關係(Causation)。因為我們的大腦喜歡為事像叠加模式,讓它看起來較易理解,但有時偏見就此形成。
政府由上月26日開始讓市民接種疫苗,至3月8日下午,共接種了9.3萬人次。累計發生打了疫苗後的3宗死亡及兩宗ICU個案,人們自然會生起一種聯想,認為是打疫苗導致這些嚴重事故。但是,大家可能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就是香港每天都會有人因為疾病而死亡。
以2019年的數據看一看,香港一年因病死亡人數為48706人,即每天平均有133.4人因病亡故。有資料的兩宗打了疾苗之後死亡的人都患有心臟病、腦血管病或糖尿病。而在2019年,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有6096人,因腦血管病死亡的有2970人,因糖尿病死亡的有493人。換言之,因這3種常見疾病的死亡人數,當年合共有9559人,即平均每日死亡人數為26.2人。可以想像,每年正常因病死亡的人士大多數都是60歲以上,和打疫苗的群組類似。
單以這3種疾病計,平均一天死26.2人,10日合共死262人。香港過去10天接種疫苗有9.3萬人,大約佔合資格接種者的4.7%。以相同比例推算,在開始接種疫苗的頭10天內,接種了疫苗,同時患了上述3種疾病而會死亡的人數為12.3人。直接點講,這12.3人本來也會因病死亡,只是他們剛好也打了疫苗。所以現在發現有2個患有上述疾病的死者又打了疫苗(另一死者未知病因),其實在這上述3種病的平均致死率之內。有人死亡,他們亦打了疫苗,是兩個同時出現的現象,但不能夠就此推導出兩者有因果關係。
政府也明白這個問題,所以負責推動疫苗接種計劃的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說,要了解「背景發病率」有多少,以及疫苗接種有沒有令發病率多了。言下之意,和我上面引述的數字的一樣,「背景發病率」在疫苗接種之後,死亡人數處於正常範圍之內,並無增加。估計聶德權作為政府高官,不想講得那麼白,始終死亡是傷痛事件,講得太白,好似講到死者應該死那樣,一定會挨罵。
總體而言,現時出現的所謂死亡個案,看不到與打疫苗直接有關,至於其他打疫苗之後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情況也不多,疫苗基本上安全。外國同樣有這些死亡數字,可能他們採取更嚴格的公布標準,例如接種疫苗24小時後死亡的個案不呈報,就更能把本來也會病亡的個案排除。香港透明度高,爭議就較多。
另外,有關科興和BioNTeck兩種香港可供接種的疫苗的比較問題,由於科興疫苗先開打,所以那些死亡個案先與科興拉上關係。比較兩種疫苗的本質,科興是滅活疫苗,是將病毒處理殺滅之後打入人體,剌激產生抗體,達致免疫效果,這是很傳統的方法,我們平時打的流感針,就是使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的壞處是保護率相對地低,大約70%左右(但免於重症的保護率有100%),不過,正由於效力沒有那麼強,副作用也較少。
而BioNTech疫苗是把病毒的核酸訊息放入脂質載體,打入入體,刺激人體產生和新冠病毒類似的蛋白,再產生抗體。這種疫苗會刺激人體有更大的抗體反應,保護率相對高,但副作用可能也較多。從數字去看,兩種疫苗基本安全。想有高保護率的可以考慮BioNtech。老人家想穩陣一些,反而應選擇科興。
有人話老人家多數有長期病患,不宜打新冠疫苗。這種想法忽略了老人家和長期病患者感染後的致命率亦高,平衡風險之下,仍然應該打疫苗。所以外國也一樣,非常鼓勵老人家接種疫苗。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