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泥爸爸 - 我不要神童|父中作樂

2023-10-02 12:30

上期說過自己想子女擁有社交「超能力」,那麼我會想孩子成為「神童」嗎?不,絕不!

或許很多才智出眾的「神童」最終成為社會棟樑,但似乎更多淪為人們笑柄,這個「銜頭」彷彿是詛咒。每次有「神童」現身,無論是心算叻、過目不忘、懂多國語言諸如此類的超能力,總會成為鬧哄哄的公眾話題,登上報章電視被吹捧一番,然後慢慢聲影沉寂。這樣也好,最怕多年後「神功」散盡,變回普通打工凡人,甚至潦倒街頭,又被傳媒挖苦一番。

最近「出土」的一位「神童」,名叫張炘煬,生於北京,現年28歲,據聞智商達140,兩歲懂千個中文字,10歲上大學,13歲讀碩士,16歲讀博士,成為父母的驕傲,當時傳媒廣泛報道,自然又被冠上「神童」的稱號。後來呢?他花了8年才取得博士學位,跟着在師範學院當教師,又跟朋友一起做生意,如今戶口只剩幾千元,要父母接濟生活。

其實都是一般運氣不太好的人的遭遇吧,但最震撼是他受訪時說的「金句」,我認為值得現代父母們深思:

「時代變了,現在沒人會餓死,混飯吃等死反而能幸福一輩子。」「無業一身輕,我不工作一輩子都可以,不止可以靠父母,還有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真的需要甚麼的話,給爸爸打個電話就好了,他還欠着我一套北京的房子。」有網民猜測他是用「躺平」的方式來向父母報復。

「把孩子養廢」的例子原來不是新鮮事。每次有神童出現,都有人引用千年前宋朝王安石的文章〈傷仲永〉來諷喻一番。文中主人翁仲永小時候才智過人,4歲已能寫出情理文采兼備的好詩。王安石何解要為如此一個「神童」傷感?原來仲永父母沒有好好栽培兒子,反而帶着他到處出賣才華,為人作詩收錢,結局當然和現今的「神童」一樣可悲。


笨泥爸爸
作者為資深兒童傳媒人,《親子王》前主編,分享如何做個快樂孩子的快樂父親。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9月29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笨泥爸爸 - 社交超能力|父中作樂

笨泥爸爸 - 夜來風雨聲|父中作樂

笨泥爸爸 - 「極品」遊樂場|父中作樂

笨泥爸爸 - 最期待的盂蘭節|父中作樂

笨泥爸爸 - 飯聚記錄|父中作樂


訂閱《星島校園報》連環送學習天書及網上練習,立即瀏覽了解詳情:bit.ly/BTSEP2023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