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妍老師 - 中秋拾趣|學友智庫

2023-09-12 17:39

古人過中秋有十大雅事:沐月、焚香、燃燈、酌酒、念友、聞桂、設宴、品茗、賞味、猜謎。時至今日,中秋仍然是個大人小孩都能玩得不亦樂乎的節日。遺憾的是,筆者小時候家人並不重視中秋節,也沒有過節的儀式。長大後我成為一名幼師,每逢中秋,都會努力為幼稚園里的小朋友們創設各種節日活動,唸兒歌、聽故事、做月餅、吃水果、玩燈籠……希望用心造就的節日儀式感,讓他們長大後對中秋節有更多美好溫馨的回憶,也算是彌補自己兒時的遺憾吧!

我喜歡和4、5個小朋友們圍坐在一張枱,一邊做着月餅,一邊哼唱着中秋節的兒歌。烤箱里飄出的香甜味道,伴隨着小朋友稚嫩的歌聲,深深地植入我的記憶中。我喜歡看小朋友畫心目中的嫦娥姐姐,美麗的頭飾、漂亮的衣着、優雅的線條,再配上靈動的雲紋,圓圓的滿月,掛在課室中,仙氣飄飄。

我喜歡給他們講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講完故事,會擺出9個太陽,讓小朋友扮成后羿瞄準太陽,張弓射箭。之後再穿上古裝,變身成嫦娥下凡來到小朋友身邊。這時,小朋友們往往目不轉睛地望着「嫦娥姐姐」,有的小朋友真以為嫦娥來到了身邊,有的則一眼認出是老師,捂着嘴偷笑。小朋友和嫦娥姐姐的話題也充滿童趣。有問嫦娥住在哪里?問嫦娥喜歡吃甚麼?還會問嫦娥的兔子去哪里了?果然,當老師借道具和服裝更換身份時,能更好地引導小朋友入戲,讓他們能更容易地沉浸在這美妙的故事中。

說起嫦娥奔月,我曾經把這個故事講給學校的外籍教師,她聽得津津有味,讚歎太精彩了!她說,她的國家只有200多年的歷史,所以沒有這些遠古的神話故事。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司空見慣的古老傳說、神話,並不是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都能擁有。這也許就是我們年復一年地給孩子們用心講這些故事、做這些活動的意義吧!電郵:[email protected]


青妍老師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在職幼兒教師,對幼兒教育滿懷熱忱。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9月12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梁麗嬋 - 尋覓中華龍(3)|學友智庫

吳文軒 - 國情教育由生活休閒體驗開始|學友智庫

彭樂謙 - 培養學生人工智能素養|學友智庫

梁麗嬋 - 尋覓中華龍(2)|學友智庫

梁國成 - 正向思維.齊起動|學友智庫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