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崇傑 - 傳統文化的傳承|視藝師語

2023-09-28 17:30

21世紀視藝教育已進入一個多元化的新世代,面對數碼科技的衝擊,講求技巧的教學方法已不可一成不變,在另一方面亦要面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今天的校本課程多樣化,無論是STEAM或是文化傳承等課題都融入在教學上。近日有機構推出一連串培訓課程,如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教育大學的「非遺進校園」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香港教師培訓計劃等。該等計劃皆旨在協助老師將文化遺產教育融入在教學上,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及深入研習相關活動,亦鼓勵教師們提交教案以互相交流學習。

時近中秋節,各區都有花燈布置,在習俗上大家都會慶團圓、齊賞月、提花燈和吃月餅。昔日中秋花燈都是傳統紮作的,充滿濃厚的民俗色彩,但近年市面上販賣的多是吹氣塑膠製成品,或是工業用鐵線焊接而成的。

花燈紮作技藝既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亦已被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內。往年中秋花燈設計是每年學校活動中的重點項目,學生從中學習運用視覺藝術元素來設計造型及結合紮作技巧,利用竹篾、藤芯或手工鐵線等為骨架;以紗紙、玻璃紙、蠟光紙或絹布等為裱材,通過製作骨架、裝燈、糊裱及彩繪等工序完成一盞精美的花燈。在跨學科學習情境下,學生亦可加入機械操作或利用物理現象創作一盞會動的走馬燈。

花燈紮作常見於中秋節慶外,亦用於新春元宵佳節及新界圍村添丁點燈慶典上,而點燈儀式上用的則以「宮燈」造型為主。紮作技藝大致分為用於節日慶典、裝飾紮作和喪葬祭祀等,常見的產品有獅頭、龍頭、麒麟、花炮、紙紮品等,另亦有花牌和火龍紮作等。

綜合而言,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源遠流長,紮作技藝作為傳統民俗工藝,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價值。而背負不同族群的歷史和文化,在既有基礎下融入新科技,望能成為可持續發展和得以傳承下去。電郵:[email protected]


吳崇傑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執委會成員、社區導師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藝術教育)。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9月28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朱啟文、楊子琳 - 我們的暑期作業|視藝師語

劉瑩 - 真誠乃文藝工作者的條件|視藝師語

陳偉邦 - 留法三劍俠:朱德群之苦行絕藝|視藝師語

梁志芬 - 美術比賽能否讓學生得益?|視藝師語

陳偉邦 - 林風眠的藝術貢獻|視藝師語


訂閱《星島校園報》連環送學習天書及網上練習,立即瀏覽了解詳情:bit.ly/BTSEP2023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