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嬋 - 尋覓中華龍(1)|學友智庫

2023-07-04 15:50

本欄於上月刊登「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3篇文章,從中看到主題式教學將成為內地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學習和行動參與,從而鑑古知今、認識歷史規律、培養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歷程。

明年是龍年,又是建國75周年,筆者正構思組織具創意教學追求的教師和大學生,共同尋覓中華龍,構思學習教件,好讓新一學年學生開展尋覓中華龍探索。

香港雖然脫離母體156年,但具有數千年實證文物歷史,龍的文化無處不在,根在家國。由於在港英管治下的香港前期,大部分時期視香港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韓戰爆發逼使香港由轉口港轉型為輕工業生產基地。

上世紀70年代,港督麥理浩開展連串建設改革,之後主動提出香港前途問題,英國欲通過談判延續管治權,港人意識因而急增。《中英聯合聲明》,國家以「一國兩制」創新模式收回香港,卻帶來西方和中方兩大系統各自演繹。

回歸以來,西方發達地區刻意推動及塑建港人有別於內地的意識,隨着教育跟隨發達地區全面改革,加上三三四學制轉制,學歷雖獲國際承認,中國歷史和具中華智慧傳承的文言文被邊緣化,通識科考評引入非黑即白思維,導致這一代,錯失中華精神與龍的意識。

香港九七政權回歸到今天治權回歸,還欠一個心理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快將75年,經歷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商業、金融服務業及訊息科技跨越式蛻變,可說是一個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的過程。

龍象徵中華民族追求和合精神、騰飛向上精神、變易創新和龍鳳呈祥吉祥徵兆意識,背後乃自強不息、海納百川、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等核心價值觀所形塑,推動着整個民族不斷尋求器物文化、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蛻變創新。

處境創新時代,新一代急需體味尋覓中華龍的學習歷程。電郵:[email protected]


梁麗嬋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學友社理事及資深教育工作者。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7月4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潘晨健 - 香港根、家國情、大局觀|學友智庫

李浩然、李志雄 - 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下)|學友智庫

李浩然、李志雄 - 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中)|學友智庫

李浩然、李志雄 - 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上)|學友智庫

彭樂謙 - 個體自學年代 裝備遙距學習教練能力|學友智庫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