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友智庫|在地教育的實施策略及反思

2022-08-30 12:34

在地教育旨在讓教師發掘在地社區豐富的教育素材(如社區問題、居民需要等),提升學生對社區的認識和歸屬感。同時,在地教育也能為跨學科課程提供廣闊的協作空間,讓學生從中發展共通能力和核心素養。然而,學校很多時候都忽略在地教育的價值,致使學生未能藉此認識社區,發展關心社區、服務社群的意識。本學年,筆者嘗試於中一級推動在地教育融入STEAM課程(河水污染、野鴿滋擾),盼望學生加深對所在社區的認識。在實施時,筆者採取不同策略:

一、主題式教學:基於社區存有不同問題,筆者先按原有課程的教學需要,選取某個適切的社區議題,如河水污染、野鴿滋擾等,之後才設計教學單元。

二、跨學科教學:以河水淨化教學為例,為確保學生能從多角度探究社區問題,筆者把各學科知識融入其中,如地理(河流分布)、生物(河川生物多樣性)、科學(淨化污水原理)、語文(撰寫考察報告)、科技(運用科技解決水污染問題)等,這種教學模式有利學生發展多角度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三、探究與實作:我們可在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動手做」的機會,讓他們以研發成品來呈現學習成果,如發明淨化系統改善河水污染問題、研發智能裝置驅趕野鴿等,這能使學生活學活用,而非只停留於學習理論的層次。

四、與在地社區組織合作:若能爭取區議會、地區社團等組織支持在地教育,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必定大大增加。

五、廣邀有心人協作:我們可邀請不同學科的同工合作,以達至事半功倍之效。

在完成課程後,筆者發現學生能提升學習興趣、加深對社區問題的認識,並運用不同知識去解決問題。最令人欣慰的是,學生終於學會主動探究自己的社區,理解居民的處境,建構愛己、愛人、愛家、愛國、愛世界的意識,發揮「心繫天下」的人文精神。筆者認為這正是教育最美麗之處。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我們未能爭取在地社區組織的協助,致使學生未能更深入認識預設的社區問題。未來,我們會嘗試動員地區組織協助,一起開創在地教育美麗的新世界。

電郵:[email protected]


吳善揮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中學中國語文科教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8月30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學友智庫|毅恆之星 發放光芒

學友智庫|又是一年畢業季

學友智庫|教育回應香港社會變化

學友智庫|演唱會舞台與花巧式學與教

學友智庫|寓教於樂 陪伴同行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