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堂實體店結業 經營模式須與時並進

2024-10-10 00:00

華潤醫藥集團旗下連鎖藥店「華潤堂」,近日宣布全線19間分店將於下月8日結業,理由是受到外部不確定因素和營運挑戰的影響。華潤醫藥去年收入高達2447億元人民幣,華潤堂業務顯然只屬九牛一毛,今次全線分店結業的決定,相信是因應經營環境有變而主動作出策略調整。整體而言,本港傳統零售市道在網購興起等不利因素夾擊下而陷入困局,已是不爭事實。既然經營環境大變,原有經營模式不再管用,那麼業界就應該主動變陣,要勇於自我革新,打一場翻身仗。
消費模式轉變 以非實體店經營

香港零售業經營困難,實乃形勢使然。首先,租金成本長期高企,雖然近期稍有回落,但仍較難負擔,以致許多商舖倒閉。其次,內地商品的「性價比」優勢吸引大批市民北上消費,內地客亦不如昔日那樣青睞香港商品,令本地業界喪失大批客源。另一因素則是在科技進步下,網上購物蔚然成風,消費者對實體店的需求相應下降,疫情以來這個趨勢更是無法逆轉。這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結構性問題,也不是香港獨有現象。

在上述大背景下,有25年歷史的華潤堂不斷縮減規模,由5月時的34間,大幅減至目前的19間,再到宣布全線結業,可謂情理之中。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李浩然承認,近年網上銷售和專門店興起,反映零售模式正迅速轉變,關閉實體店的決定是順應市場轉變。但他強調公司並非看淡香港零售市場前景,未來會轉用非實體店或專賣店等方式經營,繼續為香港經濟服務。

華潤堂關閉實體店一事本身說明了一個道理:儘管實體店有一定存在價值,但以非實體店形式經營已是大趨勢。試想,倘若市民、遊客喜歡某種保健產品,何不直接在電子商貿平台上選購,然後直送家中?堅持在實體店購物的人不是完全沒有,但隨着成本較低的網店越開越多,這些人長遠而言將會慢慢改變原有消費習慣。
主動轉型增值 逃過淘汰洪流

華潤堂關閉實體店的消息公布後,有政界人士深感惋惜,慨歎政府已無良策挽救垂死的零售業。其實,在崇尚自由競爭的香港,企業開張和倒閉均是平常事,不足為怪。真正值得討論的問題是:採用何種經營模式才可滿足消費者需要,既可為消費者帶來一流購物體驗,又可為商家帶來更多盈利。像華潤那樣,明知實體店已成明日黃花,於是轉為集中資源、優化產業結構,適當地開拓網購渠道或產品專賣店,此舉雖然未知效果如何,但方向正確,值得遇上同類經營問題的企業參考。

根據官方數據,本地零售市道總銷貨額已由今年1月份的365億港元,跌至8月份的291億,表現強差人意。上述數據證明,疫情結束以來,本港零售業其實尚未走出困局,原因何在?是因為港府不作為和中央不打救?

事實上,即使政府舉辦大量盛事,即使中央將內地「個人遊」城市由49個大增至59個,都是於事無補。零售業所面臨的問題,癥結不在於盛事不夠多,更不在於欠缺遊客,而是在於業界並未充分認識到推動自身轉型的逼切性。根據自由市場原則,假如做不到順應潮流、與時並進,轉型增值,結果只能是被淘汰。這雖然殘忍,卻是事實。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