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無處不旅遊」 活化防空洞「港」歷史

2024-08-01 00:00

有區議員提出活化廢置防空隧道成酒窖、餐廳及旅遊景點,「實境」教導本地歷史。
有區議員提出活化廢置防空隧道成酒窖、餐廳及旅遊景點,「實境」教導本地歷史。

為了落實「香港無處不旅遊」,有區議員提出活化昔日防空隧道成酒窖、餐廳及旅遊景點,「實境」展示本地歷史。現時全港約有90個廢置隧道網,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或日本佔領香港時期,主要集中在九龍及港島,屬亞洲規模最大的二戰防空洞系統之一。翻查文件,相關建議在近20年提出多次皆沒有下文,有歷史學家認為,港府要先掌握地下管道網絡的規模,以及當中遺留下來的歷史痕跡,但過去一直沒有詳細勘察和評估,令活化及發展停滯不前。有學者盼望,有關部門能在保育、活化和歷史教育等多方面取得平衡,盡用歷史資源「說好故事」。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提出「無處不旅遊」的概念,政府積極落實,盼為旅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旅遊體驗。有區議員提出活化二戰時期遺留下的防空隧道,用盡歷史文化資源。

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文件,截至2021年底,土力工程處已知的廢置隧道網共有約90個,分布在全港多區,而該些廢置隧道可概括分為「廢置的防避空襲隧道」及「增建的廢置隧道」,前者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防避空襲攻擊;後者則建於日本佔領香港之前和佔領期間,用作軍事和其他用途。記者前往「土木工程圖書館」,查閱相關隧道的位置圖,發現大多集中在油尖旺區、九龍城區及港島,其中中西區共有28條為最多(見表)。

對比世界各地,香港防空隧道有其獨特之處。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博士指,雖然日軍建造的隧道較簡陋,後來亦有很多亞洲城市在冷戰期間興建更大的防空洞系統,但本地系統屬亞洲規模最大的二戰防空洞系統之一,可以容納數萬名市民以躲避空襲。他亦舉例,位於港島壽臣山的防空洞意義非凡,該處原是大戰期間駐港英軍的軍火庫,其設計及建築規格與別不同。
僅8防空洞改建為酒窖餐廳

位於市區的防空隧道,大多在1941年日軍侵港前夕興建,香港考古學會前會長鄭啟明指,年輕人對本地史的認知越見薄弱,相信活化防空洞並對公眾開放,或能加強學生對二戰、日軍侵華歷史的認識。

翻查歷年文件,20年前已有人提出活化防空隧道的提案,惟至今尚未大力推行。如在第2屆區議會,有灣仔區區議員查詢有關「皇后大道東防空隧道的用途及發展」,及至第5屆區議會,再有議員提出利用及發展灣仔區防空洞空間;2010年,有中西區區議員提出活化該區防空洞及域多利道火藥庫,直至上月,區議會再建議有關部門參考本港現有及外國的例子,活化防空洞為酒窖、餐廳及旅遊景點等。然而,除了位於壽臣山深水灣徑的8個防空洞,分別於2005年改建為紅酒酒窖及會所餐廳,其餘提案皆未有下文。

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總監張家榮指,把防空洞改建成儲存紅酒的酒窖,善用了地下優勢。他分享,洞穴與外在環境的溫度可相差攝氏5度至10度,若再加設簡單冷卻系統,把隧道內溫度維持在攝氏18度至21度,非常適合儲存紅酒,亦比工廈廠房更節省電費。另有歷史研究學者建議,政府可考慮優先發展交通便利的防空洞,因應空間大小改建為私人零售或餐飲設施,並劃出空間,以展示洞穴本身或所處地區的文化歷史。
內裏情況不明  難後續發展

參考過去活化古蹟的例子,各部門事前要有周詳部署。張家榮指,防空隧道屬於「地下空間」,進入前必先進行評估,「地下通道荒廢多年,空氣中或有霉菌,若然地底有渠管爆裂滲漏,或會產生沼氣。」他補充,活化隧道亦要考慮會否影響上蓋或鄰近的建構物,某些管道內亦有鋪設電纜,「活化防空隧道不是一件容易達成的事。」

張認為,核心問題在於地下空間複雜,卻無人知曉其現況,「要視乎地下管道網絡有多大規模,當中有多少文物及歷史痕跡遺留下來。」他舉例,德國活用冷戰時期的防空洞,英國倫敦也保留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地下通道,以博物館形式局部開放。他指,該些地方的防空洞在戰後「原封不動」,仍然保留了許多原有配套和設施,看得到「歷史痕跡」,但香港防空洞的情況卻無人知曉,令活化及發展停滯不前,「古蹟需要有明確的文化價值,讓後人見證到歷史,才可以透過活化讓其『說故事』;如果只是一條空置的廢棄管道,甚麼都沒有,又可以說到甚麼故事?」

張家榮樂見區議會再次提議,認為港府應探討活化防空洞是否可行,如何演變成全新的旅遊景點。他形容,活化要區域性地規劃,舉例九龍公園有多條防空隧道,可以把隧道內部、昔日的軍營及公園串連,構成一個「舊日尖沙咀」的故事,「為何附近一帶在戰後成為公園?防空洞跟尖沙咀其他古蹟又有何關係?」

探討歷史價值以外,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學部講師蔡思行博士指,港府過往活化歷史資源的方式單一,亦是根本性問題。他舉例,本港孫中山紀念館的前身是何東胞弟何甘棠的住宅「甘棠第」,而虎豹別墅則活化為提供中西音樂培訓的「虎豹樂圃」,都是演變成博物館或文化活動場地,惟當該些項目脫離政府財政資助,皆難以持續發展。他認為,港府應靈活善用防空洞的文化資源和空間,在保育、活化、公私合營、歷史教育、工程和消費娛樂發展等不同因素之間取得平衡,才能達至「無處不旅遊、處處有歷史」。
路政署:定期視察防空隧道

路政署指,現時會聯同土力工程處定期(每1至5年不等)進入有關廢置防空隧道視察,並按土力工程處提供的岩土工程意見,安排承建商進行相關維修保養工作;最近一輪的定期視察及維修工作已於2020年至2024年完成。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指,一般而言,活化廢置隧道前必須先勘察其內部結構和地下水滲漏狀況,以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加固及防水工程,並要考慮是否需要改善其電力供應、防火規劃、通風安排和排水設施等,以消除密閉空間的危險,亦要調查隧道出入口和鄰近道路等周遭環境的狀況。土拓署續說,個別隧道是否適合活化,很大程度視乎其狀況和周邊環境,以及建議活化項目的性質和用途,惟署方並沒有活化廢置防空隧道的計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