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无处不旅游」 活化防空洞「港」历史

2024-08-01 00:00

有区议员提出活化废置防空隧道成酒窖、餐厅及旅游景点,「实境」教导本地历史。
有区议员提出活化废置防空隧道成酒窖、餐厅及旅游景点,「实境」教导本地历史。

为了落实「香港无处不旅游」,有区议员提出活化昔日防空隧道成酒窖、餐厅及旅游景点,「实境」展示本地历史。现时全港约有90个废置隧道网,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或日本占领香港时期,主要集中在九龙及港岛,属亚洲规模最大的二战防空洞系统之一。翻查文件,相关建议在近20年提出多次皆没有下文,有历史学家认为,港府要先掌握地下管道网络的规模,以及当中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但过去一直没有详细勘察和评估,令活化及发展停滞不前。有学者盼望,有关部门能在保育、活化和历史教育等多方面取得平衡,尽用历史资源「说好故事」。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提出「无处不旅游」的概念,政府积极落实,盼为旅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有区议员提出活化二战时期遗留下的防空隧道,用尽历史文化资源。

根据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文件,截至2021年底,土力工程处已知的废置隧道网共有约90个,分布在全港多区,而该些废置隧道可概括分为「废置的防避空袭隧道」及「增建的废置隧道」,前者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防避空袭攻击;后者则建于日本占领香港之前和占领期间,用作军事和其他用途。记者前往「土木工程图书馆」,查阅相关隧道的位置图,发现大多集中在油尖旺区、九龙城区及港岛,其中中西区共有28条为最多(见表)。

对比世界各地,香港防空隧道有其独特之处。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邝智文博士指,虽然日军建造的隧道较简陋,后来亦有很多亚洲城市在冷战期间兴建更大的防空洞系统,但本地系统属亚洲规模最大的二战防空洞系统之一,可以容纳数万名市民以躲避空袭。他亦举例,位于港岛寿臣山的防空洞意义非凡,该处原是大战期间驻港英军的军火库,其设计及建筑规格与别不同。
仅8防空洞改建为酒窖餐厅

位于市区的防空隧道,大多在1941年日军侵港前夕兴建,香港考古学会前会长郑启明指,年轻人对本地史的认知越见薄弱,相信活化防空洞并对公众开放,或能加强学生对二战、日军侵华历史的认识。

翻查历年文件,20年前已有人提出活化防空隧道的提案,惟至今尚未大力推行。如在第2届区议会,有湾仔区区议员查询有关「皇后大道东防空隧道的用途及发展」,及至第5届区议会,再有议员提出利用及发展湾仔区防空洞空间;2010年,有中西区区议员提出活化该区防空洞及域多利道火药库,直至上月,区议会再建议有关部门参考本港现有及外国的例子,活化防空洞为酒窖、餐厅及旅游景点等。然而,除了位于寿臣山深水湾径的8个防空洞,分别于2005年改建为红酒酒窖及会所餐厅,其馀提案皆未有下文。

香港文化古迹资源中心总监张家荣指,把防空洞改建成储存红酒的酒窖,善用了地下优势。他分享,洞穴与外在环境的温度可相差摄氏5度至10度,若再加设简单冷却系统,把隧道内温度维持在摄氏18度至21度,非常适合储存红酒,亦比工厦厂房更节省电费。另有历史研究学者建议,政府可考虑优先发展交通便利的防空洞,因应空间大小改建为私人零售或餐饮设施,并划出空间,以展示洞穴本身或所处地区的文化历史。
内里情况不明  难后续发展

参考过去活化古迹的例子,各部门事前要有周详部署。张家荣指,防空隧道属于「地下空间」,进入前必先进行评估,「地下通道荒废多年,空气中或有霉菌,若然地底有渠管爆裂渗漏,或会产生沼气。」他补充,活化隧道亦要考虑会否影响上盖或邻近的建构物,某些管道内亦有铺设电缆,「活化防空隧道不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

张认为,核心问题在于地下空间复杂,却无人知晓其现况,「要视乎地下管道网络有多大规模,当中有多少文物及历史痕迹遗留下来。」他举例,德国活用冷战时期的防空洞,英国伦敦也保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地下通道,以博物馆形式局部开放。他指,该些地方的防空洞在战后「原封不动」,仍然保留了许多原有配套和设施,看得到「历史痕迹」,但香港防空洞的情况却无人知晓,令活化及发展停滞不前,「古迹需要有明确的文化价值,让后人见证到历史,才可以透过活化让其『说故事』;如果只是一条空置的废弃管道,甚么都没有,又可以说到甚么故事?」

张家荣乐见区议会再次提议,认为港府应探讨活化防空洞是否可行,如何演变成全新的旅游景点。他形容,活化要区域性地规划,举例九龙公园有多条防空隧道,可以把隧道内部、昔日的军营及公园串连,构成一个「旧日尖沙咀」的故事,「为何附近一带在战后成为公园?防空洞跟尖沙咀其他古迹又有何关系?」

探讨历史价值以外,香港中文大学大学通识学部讲师蔡思行博士指,港府过往活化历史资源的方式单一,亦是根本性问题。他举例,本港孙中山纪念馆的前身是何东胞弟何甘棠的住宅「甘棠第」,而虎豹别墅则活化为提供中西音乐培训的「虎豹乐圃」,都是演变成博物馆或文化活动场地,惟当该些项目脱离政府财政资助,皆难以持续发展。他认为,港府应灵活善用防空洞的文化资源和空间,在保育、活化、公私合营、历史教育、工程和消费娱乐发展等不同因素之间取得平衡,才能达至「无处不旅游、处处有历史」。
路政署:定期视察防空隧道

路政署指,现时会联同土力工程处定期(每1至5年不等)进入有关废置防空隧道视察,并按土力工程处提供的岩土工程意见,安排承建商进行相关维修保养工作;最近一轮的定期视察及维修工作已于2020年至2024年完成。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指,一般而言,活化废置隧道前必须先勘察其内部结构和地下水渗漏状况,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加固及防水工程,并要考虑是否需要改善其电力供应、防火规划、通风安排和排水设施等,以消除密闭空间的危险,亦要调查隧道出入口和邻近道路等周遭环境的状况。土拓署续说,个别隧道是否适合活化,很大程度视乎其状况和周边环境,以及建议活化项目的性质和用途,惟署方并没有活化废置防空隧道的计划。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