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名人舊街坊 細訴在公共屋邨成長故事

2023-12-27 00:00

劉德華 演藝界名人
劉德華 演藝界名人

演藝界名人劉德華、單車名將黃金寶、漫畫家邱福龍和房屋署署長羅淑佩,他們在不同的領域表現出彩,各領風騷,但有個共通點,都是由公共屋邨走出去,並且走出了人生的康莊大道。他們都異口同聲感恩當年能夠入住公共屋邨,不但獲得一個居住單位,還成就一個踏實的家,讓孩提時可以在安穩的環境下成長。藉着房委會成立50周年誌慶,四人在《安居》紀念特刊中傾情分享與公營房屋一起走過的日子,溫情洋溢,勵志動人。

車衣送貨幫補生計 安居之所龍的家

從大埔搬到鑽石山,由於年紀太小,印象比較模糊;由鑽石山遷往藍田,已經開始懂事,回憶也比較清晰。有家就有溫暖,木屋區的生活條件雖然落後,全家人同心協力經營一間士多,關係密切,既可餬口,還有不少溫馨的片段。不過,木屋區危機四伏,尤其不時發生火警,總令人有點朝不保夕的感覺。還記得當時身份證必定隨身,準備隨時逃命。是禍躲不過,70年代一場大火,以致家園受影響。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因為這場大火,我們一家得以上樓,其後獲編配至藍田邨15座。
舊居水電皆缺,新居應有盡有,居住條件大幅改善。小時候面對陌生環境,適應需時。父親繼續做消防員救火救人,母親添置3部電動衣車,在家中縫製手襪,幫補生計。大家再次發揮團隊精神,分工合作,3位姊姊負責車衣,我幫手包裝和送貨,生活勞碌,溫馨依然。最珍貴是那份安穩的感覺,不用每天擔驚受怕,面對祝融的威脅。
藍田邨的配套設施相當完善,礙於家管甚嚴,平日就是屋企和學校兩點一線,其他活動只能用眼睛參與,在露台眺望樓下的籃球場,就當作娛樂。記憶中還有巴士總站旁邊的聖言中學,那是每天上學的必經之路,印象也比較深刻。邨內陸續設有商舖、酒樓、百貨公司等,我比較少光顧,只記得父母每天必定去附近酒樓飲早茶,聽說他們在那裏重遇了不少鑽石山的舊街坊,鄰里關係逐漸孕育起來。
我是個靜極思動的人吧!就讀預科時毅然放棄學業,參加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最後簽約成為藝人。由於早出晚歸,甚至日夜顛倒,唯有獨自遷出這個住了7、8年的安居之所。轉眼間40年過去,藍田邨已經完成重建,我也出席了揭幕儀式。新邨的環境更勝從前,居民的生活質素提升不少;但令我魂牽夢縈的,依舊是當年15座外牆那條五彩飛龍。小時候對這個圖騰充滿好奇和幻想,為什麼其他座沒有?是寓意「鯉躍龍門」?飛龍與我家單位那麼貼近,應該是好兆頭吧!誠然,人長大了,答案也不重要了。得悉重建時飛龍未被保留,十分可惜。想深一層,當牠飛回天宮,反正我也搬離了,各有歸宿,豈不美哉!
當年搬入藍田邨,距今半個世紀!適逢今年是房委會金禧紀念,讓我有機會整理散落多年的記憶,重溫這段青蔥歲月。祝房委會百尺竿頭,更上層樓。

包羅萬有避風港 車神之路 瀝源起步

年輕時每天帶着兩個轆一條心,一直踩,一直踩,就這樣踩出香港,踩上世界舞台。誠然,無論踩得多遠,總有想家的時候。今次替房委會50周年紀念特刊拍照,讓我帶着報答的心,重臨這個在回憶裏根深柢固的家—瀝源邨。
瀝源邨1975年建成,是沙田第一個公共屋邨,配套相當完善。幼稚園、中小學、社區會堂、公共圖書館、商場街市等,包羅萬有。我在這裏居住了20多年,搬離了也是20多年。每次回來,都發現一些變化,整體而言卻是維持原貌。有些店舖轉手了,有些仍然留下。世事也不過如此,有時在不變中求變,有時在變化中堅持。瀝源邨入口那個噴水池,堪稱地標,居民自然希望保留,當局亦從善如流,令噴水池屹立至今。
我整個求學階段都在瀝源邨度過,雖然學業成績一般,但是各類運動都表現出色,曾經加入不同項目的校隊。由於屋邨前面就是單車徑,單車租賃生意十分蓬勃,好動的我如魚得水,一試難忘,而且「越踩越深」。從瀝源邨附近兜圈開始,接着踩入大圍,踩入馬鞍山,更踩入體育學院,終於成為全職單車運動員,開始了訓練和比賽的生涯。比賽就像人生,停下來便輸,只要奮鬥下去,就有希望。我喜歡這種未到最後未分勝負的挑戰。
小時候很喜歡眺望窗外的道風山,感覺遙遠而神秘,長大後才知道,踩單車只是15分鐘路程。這裏平和寧靜,可以望到家,讓我有安全感,能夠完全放鬆,是我的避風港,迷惘時便會上來欣賞美景,紓緩壓力,思考人生。榮譽背後,肯定不是一帆風順。數不清的敗仗外,更試過選擇放棄,退役兩年。其實,哪一條路不是蜿蜒曲折呢?挫折不可怕,跨過了便是勝利。有高低起伏方可構成優美的山巒;有得失順逆才能成就豐盛的人生。

窮小子變漫畫家 感恩主題樂園成長

喜歡繪畫的人,比較留意身邊的事物,而且觀察入微,才有源源不絕的題材。一直相信,就是這個原因,令我對小時候居住在華富邨的點滴,就算時光荏苒,仍然記憶猶新。近年有了更多領悟:應該是因為自幼家貧沒有娛樂,而且管教甚嚴不准外出,加上求學消閑甚至生活需要,都可以在屋邨就地解決,不假外求,整個童年就消磨在華富邨範圍之內,我自然對華富邨瞭如指掌,經歷刻骨銘心。
父母都要外出工作,使我有機會放學後和他們下班前偷出時間,探索華富邨的一磚一瓦,還有附近山水的一草一木。印象最深刻當然是那片一望無際的海景,無論是晴空萬里波光粼粼;抑或夕陽西下餘暉爍爍,皆美不勝收,讓人神往。在附近的山頭捕捉昆蟲,抑或只是在山邊的田野 (真的,當年有農民在附近種地)奔跑嬉戲,都可以樂上半天。還有樓下的遊樂設施,現在看來有點簡陋,那時已是我消耗精力的主題樂園。要來點刺激的,就跑到瀑布灣,感受那一瀉千里的激情。
當年有不同團體在邨內舉辦各樣活動,任職廚師的母親曾經摘下烹飪比賽的冠軍,自小喜歡繪畫的我,在小童群益會舉辦的繪畫美勞比賽也拿了幾個獎項。之前我只會躲在家裏趴在地上畫,在書本報刊的留白處畫,終於拿出作品與人比拼而且獲得肯定,大大提升自信,對日後走上漫畫家之路,多少有正面的影響。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輕視這些屋邨活動,今日一小步,有可能收穫明日一大步。
現在有空,我都會回到華富邨蹓躂,有時還會帶上女兒,與她分享父親的經歷,讓她體會今日得來不易。我很少向人提及,母親和哥哥也是繪畫能手。母親被生活耽誤了她的才華,哥哥成績優異選擇成為醫生,我與書本無緣,最後成為一名漫畫家。我們都感恩當年能夠遷入華富邨,有了比較安穩的平台,可以安心發展自己的人生。華富邨拆卸重建在即,雖然不捨,但也明白社會必須進步。漫畫是天馬行空,做人卻得腳踏實地。我唯有放下過去,帶走回憶了。

閨密‧凍櫃‧大球場 鄰里情懷最難忘

未搬到公屋前,應該居於觀塘的唐樓,但記憶十分模糊,三歲左右搬到石蔭邨,童年所有回憶都從石蔭邨而來。我一直住到石蔭邨拆卸重建,父母則搬到山上的安蔭邨住了十多年。
童年最期待的其中一件事,是傍晚父親放工後帶我到樓下「大球場」踏三輪車。大球場其實包含了小型足球場、籃球場、鞦韆、氹氹轉、滑梯等,那時未有主題樂園,這些設備是大家的主要遊樂設施。踏完車,多會到「八座」的「坤記士多」買汽水、雪糕,大熱天時伸手進雪汽水的凍櫃中浸凍水真的「冇得頂」!相比私樓,當時的公屋的確為孩子提供很多活動空間,而大球場最熱鬧的日子當然是中秋節點燈籠。
中學時期,我很多同學都是石蔭或石籬街坊,有幾位到今天仍是「閨密」。我住「七座」,其中一位同學現在已是一所中學的校長,她住對面的「一座」,雖然中間隔了「大球場」、馬路和停車場,但仍可輕易看見彼此家中是否仍然亮燈,不用打電話也知道對方「瞓咗覺未」,感覺很親切,人與人的距離很近。
當年屋邨管理很基本,相比起來今天其實改進了很多,不論屋邨設計、設施、保安設備、人手安排都比我住的時候好多了。最近我去了洪福邨和水泉澳邨探望小朋友和老人家,大家都說住得不錯,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鄰里守望仍在,不過對比我小時候可能仍是淡了一點,所以我很希望可以透過我們的工作,再次為居民之間建立深厚的鄰里情懷,令大家對屋邨更有歸屬感。
上天安排很奇妙,廿多年的公屋住戶經驗,實在是我就任房屋署署長的最佳「培訓課程」,我希望以「遊子回家」的心態,幫助更多普羅市民在屋邨安居。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