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AI有助提升 內窺鏡檢查準繩度

2023-12-26 00:00

中大團隊最新兩項研究發現,AI可協助培訓中醫生提升內窺鏡檢查準繩度及完成高難度手術。
中大團隊最新兩項研究發現,AI可協助培訓中醫生提升內窺鏡檢查準繩度及完成高難度手術。

大腸癌及胃癌在港甚普遍,而內窺鏡檢查是目前識別早期消化道癌症最有效方法。惟過去檢查準繩度依賴操作醫生經驗,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近日針對人工智能(AI)輔助內窺鏡技術發表2項研究,證實AI可提高培訓中醫生的腺瘤檢測率近2成,更可協助完成高難度的「黏膜下剝離術」。將於明年2月上任中大醫學院院長、主導研究的外科學系教授趙偉仁形容:「AI就像為(醫生)加了30年經驗。」

最新「十大癌症」數據顯示,大腸癌在2021年全港發病率名列第二,胃癌亦排第六。為加快確診,政府近年推動「大腸癌篩查計劃」,單計過去1年公院已進行逾5.5萬宗大腸內窺鏡檢查。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柳浩城指,醫生操作內窺鏡時需兼顧手部動作,並識別腸道中是否存在瘜肉或癌症,而操作經驗、腺瘤大小、形狀和位置等因素,均會影響大腸鏡準繩度。有國際研究指,傳統大腸鏡有機會遺漏約26%的腺瘤和9%的高危腺瘤。
傳統大腸鏡遺漏約26%腺瘤個案

故中大團隊在2021年4月至去年7月期間,招募22位培訓中醫生參與研究,參與者接受內窺鏡訓練均少於3年,及少於500個病例經驗。結果他們利用實時AI輔助大腸內窺鏡後,腺瘤檢測機率提高13%;經驗越少者效果更佳,少於200個病例經驗的醫生檢測機率可提高近20%。AI也可協助完成高難度的無創內鏡手術「黏膜下剝離術」。團隊指,2009年有研究顯示初學者在動物模型施術,出血率為56.5%、穿孔率達65.2%,風險甚高。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瀚智指,一般胃腸內鏡醫生需經逾百病例訓練及長時間練習,才能獨立完成手術。幸團隊通過大量手術影像,成功訓練AI,並建立「AI-Endo」平台,培訓中醫生在AI協助下均能成功為實驗豬做到「黏膜下剝離術」。

對新技術會否令醫生過於依賴AI,趙偉仁指相信AI應用屬「副駕」(copilot),目的是協助提升準繩度,以及手術和診斷的質量,但「AI難以取代醫生的同理心,及向病人解說角色。」他續指,醫生用AI時也會自行判斷,過程也是一種培訓,「正如自動駕駛都對初學者有用,但賽車手冇可能用。」相關研究結果也分別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發表。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